其实第一次听蓝蓝天时,我正堵在晚高峰的车流里。车窗外是城市的霓虹,耳机里却突然飘来“蓝蓝天,白云飘,风儿轻轻摇”的旋律——像小时候外婆摇着蒲扇唱的童谣,又像某个夏天躺在草地上,看云飘过头顶时,心里那片空旷的澄澈。后来才知道,这首歌是刘欢在2018年偷偷录的,没有宣发,没有MV,却在音乐平台悄无声息地积攒了几百万播放量。
很多人提到刘欢,第一反应是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是千万次的问里撕裂又深情的嗓音。可很少有人注意,他私下里总像个执拗的老匠人,愿意花三年时间打磨一首歌的旋律,也能为一句歌词反复录几十遍。有次采访他说:“音乐这东西,不能光想着怎么‘火’,得先问问自己,唱到这儿时,心里能不能先热起来。”蓝蓝天大概就是他“先热起来”的歌——没有华丽的转音,没有复杂的编曲,甚至钢琴伴奏都带着点旧时光的颗粒感,可就是这种“不完美”,让人听完心里像被春风拂过。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?加班到深夜回家,打开家门黑漆漆一片,突然把蓝蓝天调到最大声,跟着“蓝蓝的天上,星光照”轻轻哼。有个歌迷在评论里说:“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,我天天循环这首歌,感觉蓝蓝天就在窗外,阳光总有一天会照进来。”你看,刘欢从没跟大众聊过“治愈”“共鸣”这些词,但他写的歌,却总能在某个瞬间,变成无数人心里那片“蓝蓝天”。
有人问,刘欢都这个年纪了,为什么还要写这么“简单”的歌?可你想啊,那些年少成名的人,见过太多聚光灯的浮夸,反而更懂平淡里的珍贵。他曾在节目里说:“现在很多人做音乐,追求‘高级感’,可高级到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了。”而蓝蓝天里,你能听到他毫不掩饰的真诚——像街边大爷用方言讲故事,像妈妈端来一盘热腾腾的饺子,不精致,但暖到骨子里。
前阵子翻到刘欢年轻时的演出视频,他在舞台上穿着西装,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高音飙得观众起立欢呼;而现在,他更喜欢穿件休闲夹克,坐在钢琴前微微笑着,唱“蓝蓝的天,清清的水”。歌迷说:“刘欢好像一直没变,又好像什么都变了。”其实啊,变的只是他的模样,没变的,是那份对音乐的赤诚,和我们每个人心里,那份对“蓝蓝天”的向往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越来越少有歌能让人“单曲循环到天亮”了。可蓝蓝天做到了,因为它唱的不是蓝天,是每个人心里那个不肯长大的自己。下次当你觉得生活有点灰时,不妨听听这首歌——或许你会发现,那片蓝蓝天,一直都在你头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