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问:娱乐圈更新换代这么快,哪有什么“铁饭碗”?但刘欢偏像一坛老酒,越陈越香——当年唱弯弯的月亮的青涩青年,如今成了观众眼里的“定海神针”。可仔细想想,为什么唯独刘欢,能在这个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,稳稳当起“娱乐圈绩优股”?他的“股价”,到底凭什么从来不跌?
一、他手里的“绩优股”,从来不是流量是作品
说到“股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股价涨跌、粉丝量级。但在刘欢这里,真正的“资产”是他兜里那些“传唱度堪比国民记忆”的作品。
上世纪90年代,少年壮志不言愁一响,全国多少年轻人跟着唱弯弯的月亮?北京颂歌唱了几十年,至今仍是重大场合的“声音名片”。后来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,多少人至今记得“大河向东流啊”的豪迈?这些作品,不是“爆款短剧”式的昙花一现,而是像复利一样,每年都在“生息”——你去KTV点歌,十年前有凤凰于飞,十年后还有从前慢,年轻人唱着他的歌,父母辈也能跟着哼。
这哪是“过气”?分明是“股权穿透”了好几代人。有人统计过,刘欢创作并演唱的作品,流传时间超过30年的有20多首,平均“生命周期”远超当下很多“顶流”的“存活周期”。在娱乐圈这个“快消品市场”,这种能扛住时间检验的作品,才是真正“硬通货”——就像茅台,越存越值钱,关键是“产能”还稳。
二、他的“分红”,从来不是热搜是人心
娱乐圈的“股民”是谁?是观众。刘欢的“分红”从不是热搜榜上的虚高数据,而是观众心里实实在在的信任。
记得2018年歌手节目,他抱病上台,唱完夜直接虚脱扶着话筒的手都在抖。有人说“何必这么拼”,可他却说:“音乐是我的底线,观众花钱买票,我不能敷衍。”后来当导师,别的导师纠结“选手有没有流量”,他却反复说“先学做人,再学唱歌”——有个学员想走捷径搞“炫技”,他直接打断:“音乐是心的表达,不是技术的堆砌。”这些年,他拒绝了多少综艺的“流量剧本”?中国好声音巅峰期他请辞,说自己不想把音乐变成“秀场”;网上有人说他“老派跟不上时代”,他笑笑:“时代会变,但对音乐的敬畏心不能变。”
你看,他从不靠“卖人设”涨粉,却在观众心里攒足了“信用额度”。这种信任,比百万粉丝更值钱——就像优质公司的长期股东,不为短期波动焦虑,就相信这家公司能持续“分红”。观众对刘欢的信任,就是这样:他出山,你就信他不会糊弄;他开口,你就信他用心了。
三、他的“长期潜力”,藏在“格局”里
真正的“绩优股”,不只看当下盈利,更要看“护城河”深不深。刘欢的“护城河”,是他的格局——不把自己当“明星”,当“音乐匠人”。
这些年,他悄悄做了多少“不赚钱”的事?给偏远地区的学校捐音乐教室,说“孩子没见过钢琴,以后怎么可能成为音乐家?”;担任国际音乐比赛评委,把中国音乐往国际上推;甚至遇到年轻歌手侵权,他也不声张,私下说“年轻人需要成长空间”。有人问他:“您这么有名,怎么不趁多捞点?”他却说:“钱够花就行,音乐是能传下去的东西,比钱重要。”
这格局,让他成了娱乐圈的“稀缺资源”。当很多人忙着“割韭菜”,他在“种树”;当别人追求“短期变现”,他在“长期主义”。就像巴菲特说的“投资别人贪婪时恐惧,恐惧时贪婪”,刘欢在娱乐圈浮夸时,默默守住了音乐的“初心”——这种“逆周期”的坚守,反而让他的“价值”持续上涨。
所以,“刘欢股”到底值不值?你看他60多岁了,唱甄嬛传的配还能上热搜,不是炒作,是观众自发怀念;他参加一档节目,数据不如顶流,但弹幕里全是“这才是真音乐”“听一辈子不腻”——这些“口碑溢价”,是多少流量都换不来的“长期股权”。
或许该问反了:当“流量股”跌得头破血流时,我们是不是该回头看看,像刘欢这样的“绩优股”,才是娱乐圈真正的“定投之选”?毕竟,时间会淘汰“速食明星”,但永远记得:那些用心做事的人,值得被永远记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