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和碧昂斯,东西方乐坛的“山顶”相遇,究竟隔着多少座山?

提起中国乐坛,刘欢的名字几乎是“定海神针”般的存在——他那把能穿透岁月的嗓子,唱过好汉歌的豪迈,也诠释千万次的问的深情,从北京欢迎你的国民度到笑傲江湖的经典主题曲,四十多年来,他几乎没离开过大众视野,却始终保持着“音乐匠人”的距离感,不炒作不综艺,只专注作品本身。

而大洋彼岸的碧昂斯,则是另一个维度的“现象级存在”。格莱美奖杯多到摆不下,Super Bowl中场秀引爆全球,Beychella(科切拉音乐节)直接被冠以她的名字——她不是在打破纪录,就是在创造纪录的路上。从“天命真女”的歌手,到歌手、词曲人、制作人、导演、企业家,她把“全能”二字做到了极致,甚至定义了21世纪流行音乐的审美。

一个是东方乐坛的“声音地标”,一个是西方流行乐的“权力符号”。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,一个靠“醇厚”与“深刻”立身,一个凭“张力”与“创新”封神。若说音乐是共通的语言,那刘欢和碧昂斯,算不算站在各自领域“山顶”的对话者?他们的艺术世界,究竟藏着怎样的异同?今天咱们就不妨掰开揉碎了,聊聊这两位“传奇级”歌手背后的门道。

刘欢碧昂斯

一、从“根”说起:文化底色如何塑造他们的音乐灵魂?

刘欢的音乐,刻着深深的中国文化基因。

上世纪80年代末,他靠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一炮而红。那时候的流行音乐还在模仿港台,他却带着美声功底和民乐底子,硬是把一首主旋律唱出了“人味儿”和“震撼感”。后来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啊”的豪放,其实借鉴了豫剧的旋律;情怨里转音的细腻,又藏着京剧的韵味;就连他唱弯弯的月亮,都带着一股子“中国式抒情”的温润——不尖锐,不聒噪,像老酒,越品越有劲儿。

他不止一次说过:“音乐得有‘根’。这个‘根’,是你成长的环境,你听过的戏,你身边人的说话腔调。”所以他能把贝多芬的古典唱得大气磅礴,也能改编茉莉花让西方听众感受到东方美;他给甄嬛传写主题曲,能把“红颜旧”唱得荡气回肠,因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——这大概也是他从不碰“口水歌”的原因,在他眼里,音乐得有“分量”,能经得起时间啃噬。

碧昂斯的“根”,则是美国黑人的文化血脉。

她的音乐里,永远带着一股子“黑人文青”的骄傲。早年在“天命真女”时期,Say My Name里灵动的R&B节奏,Survivor里女性力量的宣言,就已经开始展现她对黑人流行乐的驾驭能力。后来单飞后,Crazy in Love采样了Annie的No No No,却用嘻哈的鼓点和碧昂斯标志性的高音把它做成了世纪金曲;Formation里,她直接融入了非洲鼓点和南方嘻哈元素,MV里黑人文化符号拉满——这不是简单的“拼贴”,而是她在用音乐讲述“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”。

她不止一次在采访中强调:“我的音乐,必须代表我的社区,我的女性身份,我的黑人血统。”所以Lemonade整张专辑,以黑人女性视角探讨背叛、愤怒与救赎,成为文化现象;Homecoming的演唱会,更是把黑人大学文化、历史与现代舞台艺术完美融合,被称作“一场流动的黑人民族史诗”。对她来说,音乐不止是娱乐,更是“发声”的工具——这才是她“Queen Bey”封号的底气。

二、巅峰对决:一个靠“稳”,一个靠“野”,谁更“能打”?

有人问:刘欢和碧昂斯如果同台,谁会“压不住场”?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“关公战秦琼”——因为他们的“战场”本就不一样。

刘欢的“强”,强在“稳如泰山”。

他的嗓子,就像上好的手工乐器,越打磨越通透。唱弯弯的月亮时,你能听出他声音里的故事感,像老北京胡同里的一阵风,带着烟火气;唱从头再来时,气息稳得像泰山压顶,每一个字都砸在人心坎上;就连在歌手节目里改编爱的一生,年过六旬的他,依然能唱出年轻人追逐的“冲劲儿”,却比年轻人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。

更难得的是,他从不“炫技”。见过太多歌手飙高音、转音堆技巧,但刘欢的演唱,永远是技巧为情感服务。他唱千万次的问,不是为了飙C5,而是让你听出那股子对命运的叩问;他唱亚洲雄风,不是为了气势磅礴,而是让你感受到团结的力量。就像他说的:“唱歌不是‘炫肌肉’,是‘用心说话’。”

碧昂斯的“强”,强在“野性十足”。

她的舞台,从来就是“荷尔蒙制造机”。唱Single Ladies时,黑色紧身衣、手套、舞步,每一个动作都写着“自信”与“性感”;唱Run the World (Girls)时,她站在升降台上,身后是数百名舞者,用力量感和爆发力告诉你“女孩统治世界”;2018年科切拉演出,她顶着孕期刚刚恢复的身体,在两小时里跳了76支舞,唱了44首歌,硬是把音乐节变成了“Beychella”——那是属于她的“封神时刻”。

她的“野”,不止在舞台,更在音乐的“破坏性”。她从不按常理出牌:4这张专辑,突然跳脱流行乐,玩起了迷幻摇滚;Renaissance直接致敬90年代迪斯科和House音乐,在EDR当道的时代,硬是把复古音乐做成了“年度最佳”。她不怕被骂“不务正业”,因为在她的字典里,“创新”比“安全”更重要:“就是要打破规则,否则音乐就死了。”

三、光环背后:他们都是“偏执狂”,只是偏执的点不一样?

能站到“山顶”的人,大多有点“偏执”。刘欢和碧昂斯也不例外,只是他们的“偏执”,藏在不同的角落。

刘欢的“偏执”,是对“音乐品质”的变态级要求。

早年录好汉歌,他为了找到河南方言的“味儿”,专门去河南乡下跟老乡聊天,学他们说话的腔调;录北京欢迎你时,为了200多人的合唱不出错,他愣是在棚里熬了两天,每个人都单独唱、单独合,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放过;后来做音乐剧电影之歌,他亲自选演员、抠细节,甚至为了舞台上的一个灯光效果,和导演团队吵了三次架。

他最反感“快餐式创作”:“现在很多歌,词儿都没听明白就火了,这不是糟蹋音乐吗?”所以即使身兼中音协会主席、音乐学院教授等一堆职务,他也一年到头出不了几首歌——“宁可少,但要好”,这是他的底线。

碧昂斯的“偏执”,是对“完美呈现”的极致追求。

Lemonade专辑从筹备到发布,用了整整两年,她亲自参与每一首歌的创作、制作,甚至MV的每一帧画面;Homecoming演唱会,为了让舞台的灯光和黑人大学的文化符号呼应,她带着团队连续一周在彩排场熬夜,连保安都受不了:“这女人比机器还能熬!”

她最不能容忍“敷衍”:“给粉丝的东西,必须是最好的。哪怕只是支预告片,也得抠到毛孔里。”所以她的巡演门票从来秒罄,因为人们知道,去看碧昂斯的演唱会,不是去看“表演”,而是去看“艺术品”——她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,让你觉得“每一分钱都花得值”。

四、跨越时空:他们有没有“共通的语言”?

扯了这么多“不同”,其实刘欢和碧昂斯,也不是完全“话不投机”的地方。

最核心的共通点:他们都是“用生命在唱歌的人”。

刘欢曾说过:“唱歌对我来说,不是职业,是信仰。”所以他才会拒绝无数商演,宁可蹲在家里研究音乐理论;碧昂斯也说过:“音乐是我的氧气,一天不碰就难受。”所以她才会生了孩子后两年没发歌,却在后台偷偷写歌——对他们来说,音乐是活着的意义,是比名利更重要的东西。

他们都懂“传承”的重量。

刘欢不仅自己唱,还带出了一大批学生——从姚贝娜到谭维维,他从不藏私,把毕生所学都教给年轻人;碧昂斯不仅自己红,还把新人捧上舞台——在她的音乐节上,永远会给独立音乐人留位置,甚至在纪录片里鼓励年轻女孩:“别怕失败,你的声音很重要。”

他们都选择“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”。

刘欢早年在央视火到不行,却毅然决然地跑去美国深造,拒绝被“流量”绑架;碧昂斯和索尼唱片解约后,成立了自己的公司Parkwood Entertainment,从制作到发行全包揽,再不受大厂牌的气——他们都知道,真正的艺术家,得有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。

写在最后:山和山,或许从未相遇,但风知道它们的高度

说到底,刘欢和碧昂斯,就像两座矗立在东西方乐坛的山。刘欢的山,是沉稳的、内敛的,上面长满松柏,藏着千年文化的根系;碧昂斯的山,是奔放的、热烈的,上面开满玫瑰,涌动着新时代的血液。

它们或许永远无法真正“相遇”,但风吹过时,都会留下回响——刘欢的回响,是“纯粹”的力量,告诉我们音乐需要坚守;碧昂斯的回响,是“突破”的力量,告诉我们艺术需要勇气。

所以下次再有人问“刘欢和碧昂斯谁更厉害”,你可以笑着回答:“他们根本不是‘对手’,他们是“同行者”——只不过一个在东方的山顶上唱着“大河向东”,一个在西方的山巅上喊着“Who run the world”,用不同的语言,讲述着同一个道理:音乐,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。”

毕竟,能让人记住一生的歌手,从来不是“流量之王”,而是“时代的回声”。而刘欢和碧昂斯,恰好都是那个“回声”的制造者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