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夏天,北京城的热浪里裹着全世界的期待。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,街头的“中国印”随处可见,连空气里都飘着一种“大事将临”的激动。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,宿舍楼下的小卖部天天循环着奥运歌曲,但唯独有一首,只要前奏一起,不管是排队买冰棍的阿姨,还是打篮球的男生,都会不自觉地停下动作——就是北京欢迎你。
而这首歌最让人记住的,永远是开头那个声音。
刘欢的声音。
不是现在我们听到的、带着岁月沙哑的刘欢,是2008年的刘欢。那时候的他46岁,正是嗓子状态的巅峰期,像一把浸过温水的好刀,既有刀锋的利落,又有温润的厚度。前奏里那几声“北京欢迎你~”的哼鸣,刚一出来,整个世界都安静了。不是刻意压着嗓子,也不是刻意炫技,就是用胸腔共振出来的声音,带着北京人特有的实在和敞亮,像老邻居在胡同口喊你:“嘿,回来啦!坐会儿啊!”
后来才知道,这首歌的诞生,本身就是一场“刘欢式”的郑重。
当时奥运征集主题曲,几个年轻音乐人拿出了北京欢迎你的小样,旋律轻快,朗朗上口,像首应景的“口水歌”。但组委会总觉得差点意思——奥运歌曲嘛,不能只有热闹,得有骨头,得有分量。有人提议:“找刘欢来?”大家起初犹豫,觉得刘欢的歌都“大”:好汉歌弯弯的月亮,哪首不是需要正襟危坐听的?这种轻快的流行曲,他会接吗?
没想到刘欢听完小样,直接说:“这歌好,简单但有温度。得让它既有欢迎的笑脸,又有待客的真心。”
他做了两件事:一是自掏腰包请来了100多位歌手,从孙悦、那英到张韶涵、周笔畅,从成名多年的前辈到刚冒尖的新人,挤在录音棚里一句一句录,他说“奥运会是全民的,歌也得是大家一起唱的”;二是自己主动承担了开头和结尾的演唱,还有那句高到“劈叉”的“迎接另一个晨曦,光荣已在我心里”——现在回头看,这句根本不是炫技,是整首歌的“眼”。奥运是什么?是全世界的运动员带着各自的荣耀来到这里,这句话就是最贴白的注解:“你的光荣,我们懂;你的到来,我们盼。”
为什么15年过去,我们听到刘欢的开口还会起鸡皮疙瘩?
因为他的唱里,藏着“真诚”两个字。
现在很多歌,技巧拉满,音域飙到九霄云外,但听完像隔着一层纱。刘欢不是。他的声音像当面聊天,每个字都砸在心上。比如“迎接又一个友好的笑容,aaaa~”(此处为高音处),他不是用力喊,是把自己当成“东道主”,用声音当手,把“欢迎”捧到你面前;还有“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”,明明是句鸡汤,他唱出来却像长辈拍着你的肩膀说“孩子,你能行”,不张扬,但绝对有劲儿。
后来有人分析他的唱法,说他用了“混声共鸣”,把胸腔、鼻腔、口腔的音调得刚刚好,所以听起来既有厚度又有亮度。但普通人听不懂这些术语,我们只知道:听他唱北京欢迎你,能从声音里看见北京的胡同、天坛的晨光、排队买糖葫芦的队伍,能闻到空气中槐花的香,能感受到那种“我家的门永远为你打开”的热情。
更绝的是,这首歌传遍了全世界,但刘欢的版本,只有中国人能懂里头的“巧劲”。
有个外国朋友曾经问我:“为什么这首歌开头要停顿那么久?直接唱‘北京欢迎你’不是更直接?” 我告诉他:“你听,他唱之前那三秒,像不像站在家门口,深吸一口气,准备迎接很久没见的亲人?就像我们过年时,爸妈在门口等我们,总会先清清嗓子,笑着说‘回来啦’,那三秒,就是‘回家’的信号。”
外国朋友听完,恍然大悟:“原来声音里还能藏这种‘中国式的客气’?”
这大概就是刘欢的高明处——他把中国的人情世故、待客之道,揉进了音符里。不是生硬地喊口号,也不是刻意展示“中国特色”,而是让全世界的人听歌时,能自然地感受到:“哦,北京人是这样的热情,中国是这样的包容。”
15年过去了,奥运会办了一届又一届,奥运歌曲也出了一批又一批,但只要北京欢迎你前奏一响,刘欢的声音一出来,2008年的那个夏天就会突然“活”过来——电视里直播开幕式时的大脚印,鸟巢里挥舞的国旗,志愿者们脖子上飘扬的红丝带,还有我们挤在宿舍里,跟着电视合唱“北京欢迎你”的傻笑。
有人说怀旧是因为现在不好,但我觉得,北京欢迎你和刘欢的开口,之所以能刻在记忆里,是因为它让我们相信:有些东西是会过时的,比如炫酷的特效、花哨的编曲,但真诚的热情,质朴的欢迎,永远不会。
就像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的:“唱歌这件事,技巧是船,感情是水。没有船到不了对岸,但没有水,船不过是块木头。”
15年了,那块“木头”,依然载得动全世界的“欢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