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刘欢收的徒弟里,为什么张婉清总被说‘最像他’?”

提到刘欢,乐迷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词或许是“华语乐坛活化石”——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弯弯的月亮,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中国好声音的“导师光环”,他的名字几乎刻进了华语音乐的DNA。可很多人不知道,这位殿堂级音乐人手里,还藏着一个“音乐继承者”的故事。

2019年,中国好声音舞台上,一个叫张婉清的女孩走进大众视野。她站在刘欢战队席位前,穿着简单的白衬衫,清唱我的梦时尾音带着微微颤抖,却像一把钥匙,突然打开了观众记忆的盒子:“这不就是年轻时的刘欢吗?”

比赛期间,画面总在重复:刘欢侧头听张婉清唱歌时,眼睛里跳着熟悉的光;他会在她唱破音时轻轻拍拍肩,说“别慌,你的底子在这儿”;更早前盲选环节,刘欢转身那刻,脱口而出的那句“你的声音里有故事,像一杯需要慢慢品的茶”,像极了他当年评价自己音乐时的语气。那时候观众才惊觉:原来真正的“传承”,从来不只是教几首歌,而是把对音乐的敬畏和热爱,一代代传下去。

刘欢张婉清

从“刘欢徒弟”到“独立音乐人”:她没活在偶像的影子里

很多人以为,“刘欢徒弟”会是张婉清的“终身标签”,但她偏不。

节目后,有人劝她:“跟着刘老师混,资源肯定差不了。”她却带着行李箱去了北京郊区的小工作室,每天泡在里面写歌、编曲,偶尔给刘欢发邮件请教,主题从“如何处理高音”到“这首歌的情感基调怎么定”,细碎得像学生给老师交作业。

2021年,她发了自己的第一支单曲晚风。没有流量明星站台,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,只在音乐平台加了句“写给每个在深夜里赶路的人”。可歌里那句“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,跑得越紧越怕风筝断线”,突然戳中了无数人的心——没有刘欢式的磅礴大歌,却把“人间烟火”唱进了听众耳朵里。

后来有记者问她:“不怕别人说‘你总想摆脱刘欢的影子’?”她正在调音台前拧螺丝,头也不抬地说:“影子是用来追的,不是用来躲的。刘欢老师教会我的第一件事,就是‘做你自己’。”

那一刻,突然懂了刘欢当年为什么转身——他选的不是“另一个自己”,是一个能带着他的音乐理想,继续往前走的人。

音乐人最珍贵的“同频共振”:一个眼神,就懂彼此

圈内人都说,刘欢收徒弟严苛,但对张婉清,总有点“特殊偏心”。

有次后台,张婉清因为感冒嗓子状态不好,刘欢没急着让她上场,反而拉她到角落,从保温杯里倒出杯温水,慢悠悠讲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:“1988年,我第一次唱少年壮志不言愁,前一天发烧到39度,上台前抓了把冰含在嘴里,硬是唱完了。后来才知道,嗓子发着烧,反而唱出了那种‘倔强’。”

张婉清听完,眼睛突然亮了。那天晚上,她拖着沙哑的嗓子上台,把追梦赤子心唱得撕心裂肺,唱完台下安静了三秒,爆发出比掌声更响的哭声。刘欢在台下看着,悄悄给身边的导演比了个“OK”的手势——那种“我懂她”的眼神,像极了老师看到最得意的门生终于开窍。

后来张婉清在采访里说:“刘欢老师从不会说‘你应该这样唱’,他只会问‘你为什么想这样唱’。他会带着你把一首歌的每一个字、每一个音符都剖开,然后问‘你的心在哪’。”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师生关系:我给你翅膀,但飞往哪里,由你自己决定;我给你灯塔,但航线怎么走,你要自己去闯。

娱乐圈不缺“偶像”,缺“传灯人”

这些年,娱乐圈总在讨论“流量”“顶流”,可真正让人记住的,从来不是浮在表面的光环,而是藏在作品里的真心。

刘欢在音乐圈待了四十多年,拿过无数奖,却总说“我最骄傲的奖,是那些我推荐出来的年轻人”;张婉清在节目后没接过商务没炒过CP,每年安安静气发几首歌,粉丝不多,但每条评论底下都写着“你的歌陪我度过了最难的日子”。

有人说这届年轻人“不追星了”,其实不是不追,是不追那些“活在海报里的人”了。他们追的是刘欢那份“对音乐的较真”,是张婉清那份“把歌当信仰的纯粹”,是师徒俩身上那种“不管外界怎么变,我把歌唱好就行”的踏实。

就像张婉清最近发的新歌光里写的:“有人把光刻在舞台上,有人把光种在心里面。”刘欢把光种在她心里,她又把这光分给更多需要光的人——这才是“传承”最动人的样子吧。

下次再听到好声音里那句“你的声音里有故事”,或许可以停下来想一想:在这个快餐时代,能有一个愿意花时间陪你打磨“故事”的老师,有一个能带着“故事”一直走下去的学生,本身就是一种奢侈。毕竟,娱乐圈不缺“一夜爆红”,缺的是像刘欢和张婉清这样,能把音乐的灯,一盏接一盏传下去的人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