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一首重头再来,刘欢究竟唱了多少遍?为何每次都让全场静音?

1993年的冬天,北京火车站的广播里循环着一首新歌:“心若在梦就在,天地之间还有真爱;看成败人生不过是从头再来”——那是毛阿敏为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演唱的重头再来,而真正让这首歌刻进一代人骨子里的,却是刘欢。

刘欢唱重头再再来

二十多年过去,从春晚舞台到综艺里,从鬓角乌黑到两鬓染霜,刘欢只要一开口唱“看成败”,总能瞬间让喧嚣的现场静下来。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一首歌能跨越三十年,每次被他唱出来,都像重新活了一遍?

第一次唱:他是“时代的嗓子”,更是“故事的亲历者”

刘欢唱重头再再来

1993年,北京人在纽约火遍全国,王启明、阿春在异国他乡的挣扎与重生,戳中了无数在改革浪潮里浮沉的人的心。编剧费明找到刘欢,说“这首歌得有个厚嗓音,既能唱出底层人的苦,又能唱出不服输的劲儿”。

彼时的刘欢,刚凭少年壮志不言愁成为“国民歌手”,但他没接这首歌茬,反而反复研究剧情。他跟费明说:“王启明从北京到纽约,是从‘天之骄子’到‘街头混混’,再到东山再起,他的声音里得有沧桑,但不能颓。”

刘欢唱重头再再来

于是有了后来的版本:前奏一起,钢琴像踩在结冰的路面上,小心翼翼却又透着力气;刘欢的声音不像毛阿敏那样清亮,像掺了沙子的老酒,喉结滚动时能听到岁月的摩擦——主歌部分他压着嗓子,唱“心若在”时像在跟自己较劲,到副歌“看成败人生不过从头再来”,突然拔高,像一把钝刀子割开了黑暗,又像一声吼叫惊醒了沉睡的人。

那年冬天,北京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守着电视等他唱歌,工厂里的工人带着半导体循环听“重头再来”,连出租车司机都会在电台里跟着哼:“咱这代人,不就图个从头再来吗?”这是刘欢第一次把“个人命运”唱进了集体记忆。

第N次唱:他老了,但“重头再来”更年轻了

2012年,刘欢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又唱了一次重头再来。那时候他已经48岁,体重飙到200斤,走路有点喘,但开口的瞬间,所有观众都忘了他的体型。

他没按原版来,加了段即兴的转音:“或许明天太阳照常升起,或许明天我们依然……”唱到“依然”时,他闭了一下眼睛,右手攥着话筒,指节泛白——很多人说,那是在唱自己。彼时的我是歌手让歌手们“拼命”,刘欢却把“拼命”唱成了“坦然”:他知道人生的难,但不难在“成败”,难在“敢不敢再来一次”。

2020年,某晚会的后台,工作人员看到刘欢对着镜子练嗓子。他刚做完甲状腺手术,声带受损,声音比以前沙哑很多,但他还是坚持要唱重头再来。“这首歌现在年轻人也需要听,”他对导演说,“他们面对的压力比我们那时候大多了,房价、内卷、35岁危机……但他们还在扛。”

那天晚上,他穿着一身黑西装,站着唱完了整首歌。没有花腔,没有炫技,甚至有几个高音破了音,但台下响起了比掌声更久的欢呼——有年轻人举着手机拍,屏幕上的泪痕清晰可见;有老人跟着唱,嘴里念叨着:“这孩子,还是那个刘欢。”

为什么“重头再来”成了他的“名字”?

有人说,刘欢和重头再来是相互成全的。其实不然:是刘欢把“重头再来”唱成了“人”,是“重头再来”把刘欢刻成了“魂”。

他的声音里没有“偶像包袱”。年轻时唱歌会甩头、会瞪眼,现在老了,肚子大了,唱歌时会微微晃动身体,像个邻家大叔在给你讲故事——你知道他唱的是“王启明”,也是他自己;是90年代的“下岗潮”,也是现在的“内卷”;是你,也是我。

他对“重头再来”的理解,从“不服输”变成了“无所谓”。年轻时觉得“重来”是要赢,现在觉得“重来”是“活”;年轻时怕别人说他“唱得不够好”,现在觉得“唱得走心就行”。就像他在一次采访里说的:“人生哪有那么多成败?今天过不去,明天再起床,就是重头再来。”

前阵子刷到一条视频,是刘欢在医院里康复,戴着口罩哼重头再来。声音不大,有点发颤,但字字清晰:“心若在梦就在……”评论区有人说:“刘老师,您先‘重头再来’,我们跟着您来。”

是啊,为什么每次听刘欢唱重头再来,我们都会静下来?因为他唱的不是歌,是我们的日子——那些想放弃的日子,那些硬扛下去的日子,那些明天还想“重头再来”的日子。

你说,一首歌能唱多少遍才算“经典”?大概就像刘欢和重头再来,只要还有人记得“心若在”,就永远有人会跟着那句“人生不过从头再来”,再活一次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