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从讲台到学生心里,这位余杭“95后”教师凭什么让全校学生都叫她“欢姐”?

走进余杭区某中学的初三(2)班时,正赶上语文课的“诗歌分享会”。讲台上扎着高马尾的女生没拿课本,声线清亮,带着点北方姑娘的爽利:“关雎里‘窈窕淑女’的‘淑’,可不是文静的意思,你看甲骨文里,左边是‘河水’,右边是‘笔’,是拿着笔在河边练字的女子——这才是‘有文化、有教养’的真模样。” 台下的男生起初还在交头接耳,渐渐地,连后排趴着的学生也抬起了头,眼睛跟着她在黑板上的笔迹转。

这个叫刘欢的语文老师,今年28岁,刚拿完“余杭区教坛新秀”的奖。可在学生那儿,“新秀”的名号远不如“欢姐”叫得响亮——从初一带到初三,这届学生喊她“欢姐”喊了三年,连毕业多年的校友回校,碰到也会笑着喊一句:“欢姐,还记得我当年作文里的‘夸父逐日’不?您说那是我最出彩的比喻。”

从“语文差生”到“语文老师”:她懂学生怕什么

余杭教坛新秀刘欢

刘欢自己是从语文的“苦”里熬过来的。初中时她的语文成绩常年徘徊及格线,尤其是古诗文,“背不下来,也觉得没意思”。直到初三遇见一位老教师,那人讲岳阳楼记,不逐字翻译,带着她站在教室窗边看操场:“你看这阴天时灰蒙蒙的天,像不像‘淫雨霏霏’?等天晴了,阳光照在跑道上,是不是‘春和景明’?文字不是死的,是活的生活啊。”

那句话像钥匙,打开了刘欢对语文的认知。后来她考进师范大学,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,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,不光啃专业书,还翻小王子小妇人,甚至哈利波特——她想弄明白,为什么有的文字能让青少年“上瘾”。毕业时,不少同学挤着去重点校,她却选了余杭这所公办中学:“这里的孩子可能更需要一个‘懂他们’的语文老师。”

接手初一那天,她收到的第一份“礼物”是学生的吐槽:“欢姐,语文课比数学课还催眠!”她没生气,花了两周时间把全班作文本翻了个遍,发现孩子们最怕“套路化”:“写母爱就是‘半夜送我去医院’,写坚强就是‘摔倒了爬起来’,全是‘标准答案’,哪有真情实感?”

把课堂变成“故事会”:她让文字“活”起来

刘欢的语文课,很少有不热闹的时候。讲故乡,她没先分析人物形象,而是带着学生玩“角色扮演”:让一个男生演中年闰土,演完后问“你现在见到儿时伙伴,为什么会叫老爷?”男生憋了半天说:“怕他笑话我穷……”刘欢点头:“这就对了,鲁迅写的不是‘变坏’,是被生活压弯的腰。”

学生怕文言文?她带着学生“演”陈太丘与友期。让一个扮友人的学生迟到,另一个扮元方的小朋友直接“下车引之”,演完之后问:“如果你是元方,你会原谅友人吗?”课堂瞬间炸开锅,有说“会,毕竟知错能改”,有说“不会,失信于人不可原谅”,争论间,文言文的句子早背得滚瓜烂熟。

更让学生叫绝的是她的“课堂梗”。讲出师表,她说“诸葛亮鞠躬尽瘁,其实是怕刘备死后刘阿斗‘带不动’”;讲诗经,把“蒹葭苍苍”套进流行歌的调子,全班跟着哼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。有家长担心她“不务正业”,她却在家长会说:“让孩子爱上语文,比多背一篇文言文重要。你看现在他们写作文,不再抄‘好词好句’,开始写‘昨晚和妈妈吵架,她摔了门,我看见她眼里的红血丝’——这,才是语文该有的样子。”

“欢姐”不是老师,是“大朋友”:学生心里有事儿,都跟她说

初三(2)班的女生林雨记得,初一刚住校时想家,躲在被子里哭,是刘欢端着热牛奶进宿舍,跟她聊自己大学时第一次离家的糗事:“我当年给妈打电话,说我挺好,结果挂了电话就哭,室友还以为我失恋了。”林雨破涕为笑:“原来老师也会想家呀。”

学生小宇曾经是“问题少年”,上课总睡觉,作业不交。刘欢没批评他,发现他爱打篮球,就每天放学陪他打球,边打边聊:“你投篮那么准,要是把这份专注用在背诗上,早就成‘小诗人’了。”后来小宇不仅成绩上去了,还成了语文课的“积极分子”,总抢着分享自己的篮球故事。

“欢姐”的办公室永远为学生开着门。有人因为考试失利哭,她递纸巾不说“没关系”,说“我高考时语文选择题错了八个,比你现在惨多了”;有人因为和家长闹别扭,她不劝“要听话”,而是帮着分析“你妈妈可能是怕你走弯路”。去年教师节,已经毕业的学生寄来明信片,上面写着:“欢姐,现在我也学着当语文老师了,因为您让我知道,文字真的能温暖人。”

“新秀”不是终点:她想成为“有温度的教育摆渡人”

拿到“余杭区教坛新秀”那天,刘欢正在备课。同事恭喜她,她笑着说:“这个‘新秀’,其实是对我的提醒——‘新’不是年轻,是要不断有新想法;‘秀’不是优秀,是要把教育里的‘好秀’给学生看。”

现在的她,除了带班,还在学校牵头做了“青少年文学社”,带着孩子们读诗、写作,甚至把学生的作文编成小册子。“语文不是考试的工具,是让他们以后遇到挫折时,心里有‘长风破浪会有时’的底气;遇到美好时,能脱口而出‘落霞与孤鹜齐飞’的浪漫。”夕阳从办公室窗户照进来,刘欢翻开学生的作文本,上面写着:“欢老师,谢谢您让我觉得,文字是有生命的,就像您一样。”

或许,“教坛新秀”的意义,从来不是奖状上的红章,而是像刘欢这样的年轻教师——他们懂少年的迷茫,也知文字的力量;他们站在讲台上,不只是教知识,更在做一盏灯,照亮学生心里的光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