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唱了近40年流行歌,为何唯独对京剧情有独钟?这事藏着他半生不说的"痴迷"

要说华语乐坛的"常青树",刘欢绝对算一个。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到好汉歌,从千万次的问到甄嬛传主题曲,他的嗓音横跨流行、美声、摇滚,却很少有人知道——这位舞台上的"定海神针",心里始终揣着对京剧的一份"未了的情"。

京剧刘欢

从"胡同小孩"到"京剧票友":刘欢的童年里,藏着京剧的"底子"

1953年,刘欢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。那时候,天津卫的街头巷尾还飘着茶园子的戏腔,他爷爷就是个"戏迷",常带他去听戏。"记得第一次看野猪林,李少春先生的林冲,一个'林教头风雪山神庙',唱念做打把人震住了。"后来刘欢在采访里回忆,"那时候不懂什么'西皮二黄',就知道那锣鼓点一响,浑身发麻。"

京剧刘欢

真正的"入门",是在北京读中学时。学校离长安戏院不远,周末常组织学生去看戏。刘欢迷上了裘盛戎的铜锤花脸,"那声音像铜钟一样,又厚又有穿透力,我学他用'哇呀呀'喊,结果嗓子差点喊劈了。"为了练嗓子,他每天早上在操场喊嗓子,把京剧的"十三辙"背得滚瓜烂熟——这种"笨办法",后来成了他唱歌练气的"秘诀",也是他后来能驾驭各种曲风的"根儿"。

当好汉歌遇上京剧锣鼓:他偷偷在歌里藏了多少"戏瘾"?

很多人不知道,刘欢最红的两首歌,其实都暗藏京剧的"基因"。1998年拍水浒传时,导演让他写主题曲,他没急着找流行元素,反而翻出了京剧的"武场曲牌"。"好汉歌的前奏'嘿嘿哟哟',其实就是借鉴了京剧定军山里黄忠的'西皮导板',把那种豪迈劲儿揉进去了。"后来作曲家赵季平听完直点头:"你这嗓子,唱戏也绝对能成!"

更绝的是甄嬛传的凤凰于飞。为了贴合"宫廷戏"的调性,他把京剧的"反二黄"唱腔融进了流行旋律里,"比如'旧梦依稀, 往事迷离'这句,我用了一点京剧'擞音',听起来就有种'唱戏'的韵味。"刘欢说,现在听到有人翻唱这首歌,还专门学他加"戏腔","挺有意思的,这说明京剧的'魂',已经刻在骨子里了。"

"京剧不是老古董,是我们自己的'流行歌'"

这些年,刘欢在综艺里常聊京剧,有次在开讲啦上,有年轻人问:"京剧那么慢,年轻人怎么会喜欢?"他当场拍了拍桌子:"慢?京剧的节奏多讲究!一个圆场,几句摇板,比短视频里的卡点有张力多了!"为了让大家爱上京剧,他带着学生排了个"京剧摇滚版空城计","用电吉他配合京胡,让诸葛亮摇着扇子唱摇滚,年轻人看完都说'诸葛老师太酷了'!"

他甚至有个"小计划":"等我有空,想把四郎探母改成流行歌曲,让'叫小番'变成'嘿,小番!',让更多人体会到,京剧不是老古董,是我们自己的'流行歌'。"

写在最后:真正的热爱,是让"老手艺"活成新风景

从胡同里的戏迷小孩,到舞台上的国民歌者,刘欢对京剧的痴迷,藏着一份对传统的敬畏,更藏着一份让艺术"活下去"的执念。"我常说,京剧就像咱家祖传的宝贝,你得把它擦亮了,让年轻人看见它有多美。"他常说,等自己老了,想办个"京剧老歌会","让京剧的'西皮二黄'和流行歌曲'五音不全'地唱,让更多人知道,我们的传统文化,有多酷。"

所以啊,下次再听刘欢的歌,不妨多留个心——他的旋律里,或许就藏着那锣鼓锵锵的百年京韵。而这份藏在岁月里的"痴迷",或许就是传统艺术最好的"传承密码"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