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短视频时,刷到个让人细思极恐的事儿:江苏丰县居然冒出好几个“刘欢口村”?点开地图一搜,好家伙,东边一个“刘欢口村”,西边一个“某某刘欢口村”,连镇上的扶贫清单里都有“刘欢口村”的字样。这可奇了了——丰县在江苏徐州,刘欢是北京的歌王,八竿子打不着的俩地方,咋就因为一个“刘欢口”扯上关系了?难道真有网友调侃的“刘欢老师偷偷在丰县买了地”?带着满脑子问号,我拨通了丰县朋友老李的电话,让他带我去村里瞧瞧。
“我们村就叫刘欢口!跟唱歌那人有啥关系?”
老李家就在欢口镇,离县城开车半小时。刚进镇地界,就看见路牌子上写着“欢口镇人民政府”,他指着旁边一条河说:“你瞅见没?这条河叫欢口河,我们这地方古时候叫‘欢口里’,明朝的县志里就有记载。”顺着他的手指往远处看,河岸两边确实散落着好几个村子,村口牌子上要么写“刘欢口村”,要么写“前刘欢口村”“后刘欢口村”。
在“刘欢口村”村委会门口,正好碰到几位晒太阳的大爷。我问:“大爷,您这村名真跟刘欢老师有关系?”穿着蓝布衫的王大爷摆摆手,笑得眼泪花都出来了:“年轻人尽瞎琢磨!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说过,以前我们这儿姓刘的多,又挨着欢口河的渡口,‘刘家欢口’就叫成了‘刘欢口’,后来慢慢分成前村后村,哪来的歌王?”旁边张大爷补了句:“别说,前两年真有外地的年轻人跑到村里,举着手机问‘刘欢老师家在哪儿’,把我们笑得哟——人家刘欢老师要是知道,估计也得懵。”
“刘欢口”不是特例,这些地名“撞星”更有趣
其实“刘欢口村”不是第一个被明星“蹭”了地名的村子。记得几年前河北有个“刘德华村”,后来查证是“刘华店村”的谐音;四川有个“张学友镇”,其实是“学友镇”的音译,和歌神没关系;甚至还有网友发现安徽有个“周杰伦村”,结果一看是“周记屯村”的误读。这些地名误会,说白了都是“巧合+知名度”的化学反应——因为刘欢太有名,所以“刘欢”俩字自带流量,大家看到“刘欢口”,第一反应自然是他。
但老李告诉我,丰县的“欢口”可不是巧合:“你翻翻丰县志,‘欢口’早在宋代就有了,因为这儿古时候是沼泽地,后来慢慢疏浚成河道,渡口热闹,大家就叫‘欢口’,取‘欢聚之地’的意思。姓刘的村民多,加上渡口,就成了‘刘欢口’。这地名比刘欢老师的爷爷的爷爷年纪都大!”
地名里的烟火气:比明星故事更动人的是老一辈的记忆
在村里转了半天,听见几个大妈在聊天:“我说你家二丫上次跟同学说家住刘欢口,人家同学还问她是不是认识刘欢呢!”大妈们乐呵呵地笑:“认识啥呀,天天在地里干活,连县城都没去过几回,哪认识大明星?”但她们说起“刘欢口”的来历,眼睛却亮亮的:“以前渡口可热闹了,南来北往的船都在这儿停,刘家开了个茶摊,卖茶水和大饼,渡口方言就叫‘欢口’,时间长了,‘刘家欢口’就成了村名。”
我忽然觉得,这些地名的误会,其实藏着老百姓对生活的朴素愿望——虽然和明星没关系,但“刘欢口”听着就喜庆,“欢口”是热闹,“刘家”是烟火气,比那些高大上的名字更有温度。就像老李说的:“管它是不是跟刘欢有关,这名儿叫得响亮,住着舒坦,比啥都强。”
写在最后:地名是活着的历史,不是流量密码
离开丰县时,夕阳刚好照在欢口河上,波光粼粼的,像撒了一把碎金。忽然明白,为啥“刘欢口村”会被误传成和明星有关—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大家太喜欢“故事性”了,哪怕是一个地名,也总想和名人、热点扯上关系。但真正的地名,是老一辈的口口相传,是河岸边的青石板路,是渡口旁的老槐树,是村民们晒着太阳聊天时的笑声。
所以啊,下次再看到“刘欢口村”,别急着点开“星闻”求证。你不妨想想,这个村子几百年前是不是也热闹非凡,是不是也曾有像刘家茶摊那样的烟火气。毕竟,比明星故事更动人的,永远是藏在地名里的、我们普通人自己的日子。你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