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的“华语音乐经典夜”后台,出现了戏剧性一幕:两位自称“刘欢”的艺人在通道里擦肩而过,一位是抱着厚厚乐谱、被工作人员称为“刘老师”的中年男人,另一位是染着银发、戴着棒球帽、正在刷短视频的年轻男孩。两人相视一笑,年轻刘欢先开口:“哥,等下您唱好汉歌的时候,我能在台下听吗?我还没听过您现场版。”中年刘欢拍了拍他肩膀:“你唱你的原创,我唱我的老歌,咱们各走各的路——毕竟,这娱乐圈里,‘刘欢’这个名字,从来不止一个版本。”
一、一个是“音乐教父”,一个是“选秀遗珠”:两个刘欢的“天壤之别”
提到“刘欢”,观众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,永远是那个在春晚唱“大河向东流”、在好汉歌里吼出“大河,向西流”的中年男人。他就像华语乐坛的“活化石”:1987年凭借少年壮志不言愁走红,后来唱遍弯弯的月亮千万里凤凰于飞,手握格莱美提名、三次央视春晚“零失误”记录,连甄嬛传里那些缠绵悱恻的主题曲,都经他嗓音过滤后成了“一代人的耳朵记忆”。
但在短视频平台和线下演出市场,另一个刘欢也在努力“刷存在感”:1995年出生的刘欢(粉丝称“小刘欢”),2017年参加快乐男声拿到西安赛区10强,后来翻唱的成都在短视频平台有200万播放,原创歌曲城市的风曾登过音乐新人榜。可问题是,每次他发视频总有人问:“你是刘欢的儿子吗?”“你为啥要山寨刘欢的名字?”甚至在演出时,台下观众会起哄:“唱好汉歌啊!”
同样的名字,却像是活在两个平行世界:一个站在殿堂顶端,被尊称“刘老师”,名字是“华语乐坛质量保证”的代名词;另一个在流量夹缝里求生,名字成了“需要解释的麻烦”,甚至被调侃“靠撞名蹭热度”。
二、名字里的“双刃剑”:一个靠名字封神,一个因名字“被困”
老刘欢(刘欢)曾坦言:“我打一开始就没想过‘刘欢’会成为‘金字招牌’。那时候名字就是爹妈给的,像件旧衣服,穿着舒服就行,没想到后来成了‘标签’。”但对于小刘欢来说,这件“旧衣服”却有点“不合身”——甚至有点“扎人”。
2017年快男比赛时,小刘欢就因为名字被质疑“想借前辈上位”。节目组甚至特意在个人简介里加注“非著名歌手刘欢”,可观众还是分不清:“这人是刘欢的弟弟吗?”“难道是刘欢家的亲戚?”出道七年,他发过7首原创歌,开过20多场小型演出,但每次宣传都要加上“不是唱好汉歌的刘欢”,甚至有人在网上骂他“碰瓷艺术家,不配叫刘欢”。
更现实的是行业资源分配。老刘欢的名字能让他轻松拿到声生不息时光音乐会这样的S级综艺邀约,和小岳伦、杨迪这些顶流谈合作;而小刘欢跑几百场商演,一场酬劳可能只够老刘欢一场演出的零头。“有一次导演问我‘你是不是刘欢的徒弟’,我说不是,他直接说‘那你回去等通知吧’。”小刘欢苦笑,“有时候名字是个门,但推开门发现,门后还有一堵墙。”
三、流量时代的“撞名困局”:观众到底在记名字,还是在记作品?
这两年娱乐圈“撞名”越来越常见:张天爱(演员和张天爱医生)、王源(TFBOYS王源和作家王源)、王祖蓝(演员王祖蓝和电竞选手王祖蓝)……但像刘欢这样,两个同名艺人境遇天差地别的,还真少见。
说到底,观众记住一个名字,从来不是因为名字本身,而是名字背后的“记忆点”。老刘欢的记忆点是“好汉歌里的沧桑嗓音”“拒绝真人秀的低调”“写歌比买房更赚的专注”;而小刘欢的记忆点,至今还是“和刘欢同名”“翻唱还行”“原创一般”。就像一位业内人士说:“流量时代,‘撞名’不是原罪,‘没特点’才是——老刘欢用几十年证明,真正的‘封神’,是让观众一听到名字就能想起你的‘代表作’;而新刘欢需要的,是让观众一提起‘刘欢’,除了好汉歌,还能想到另一个名字和另一首好歌。”
四、从“撞名”到“破圈”:小刘欢的机会在哪里?
其实翻看娱乐圈历史,“撞名”艺人最终“破圈”的例子不少:比如演员许亚军和主持人许亚军,一个靠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“翻红”,一个靠欢乐喜剧人里的幽默出圈;歌手金池和演员金池,前者凭中国好声音的重来一战成名,后者靠琅琊榜的静妃娘娘圈粉。他们的共同点是:用作品给名字“加标签”,而不是让名字成为“绊脚石”。
小刘欢其实也有自己的“标签”:他是创作型歌手,擅长民谣摇滚,写歌时会加入方言元素,比如家乡陕西的秦腔调子;他还是“livehouse常驻歌手”,每场演出都会和观众互动,甚至即兴改歌词。这些“细节”本该成为他的“记忆点”,但可惜,大多数观众还没来得及看到——因为大众的注意力,总被“刘欢=好汉歌”的刻板印象捆住了。
就像老刘欢在采访里说的:“我没什么本事,就是唱了首大家能记住的歌;年轻人要真有本事,就写出比好汉歌更好的歌,到时候谁还管你是不是叫刘欢?”
说到底,“二刘欢”的故事,何尝不是娱乐圈新老艺人的缩影:老一辈用作品守住了名字的“分量”,新一代用流量撞开了行业的“大门”,但能真正“留下来”的,永远不是名字里的“欢”,而是歌里的“魂”。下一次,当你在短视频里刷到“刘欢”,不妨多停留两秒——说不定,你听到的,会是下一个“好汉歌”的开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