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于魁智,老戏迷想到的是舞台上那抹“红脸关公”的威武,是打金砖里“太保催爷”的苍凉;说到刘欢,年轻人哼得出好汉歌的豪迈,也忘不了千万次的问的深情。这两个看似隔着京剧与流行乐“次元壁”的名字,却在几十年的光阴里,悄悄成为两代中国人心中艺术家的模样——一个守着传统戏台的一盏灯,一个握着时代麦克风的一个梦。有人说他们“风马牛不相及”,可细品就会发现,那些对艺术的较真、对观众的真诚、对传承的执着,竟是如此相似。这究竟是怎样的巧合?又藏着怎样的必然?
从“戏校尖子”到“京剧名片”:于魁智的“笨功夫”里藏着多少敬畏?
1961年生于沈阳的于魁智,12岁进戏校时,连京剧是什么都没完全搞懂。可一旦站上把杆,就知道这条路得拿命拼。每天清晨五点,练功房的镜子前总有个瘦高的男孩,压腿、踢腿、跑圆场,汗水能把练功服湿透三遍。老师说他“天赋有,但更肯下笨功夫”——为练好定军山里“黄忠”的靠功,他能在背上绑着十几斤的沙袋爬台阶;为唱腔更有“老味儿”,他揣摩马连良的“俏皮”和李和曾的“炸音”,把录音机听坏了好几个。
真正让他“立起来”的,是1987年主演的曹操与杨修。当时这出“新编戏”争议不断,有人唱衰“京剧不该这么演”,他却一头扎进角色里:曹操的霸气、多疑、求贤若渴,他用自己的方式演活了——不是照搬老路子,而是把老生唱腔里的“苍劲”和人物内心的“挣扎”糅在一起,唱腔里有棱角,眼神里有故事。有老看完戏说:“这孩子把曹操唱‘活’了,唱到我心坎里了。”从那以后,“于魁智”三个字,成了“革新京剧”的代名词,可他却总说:“我守的不是老规矩,是京剧的根。”
守根的同时,他也没想让京剧“困在戏台子里”。早年上央视春晚,他唱九州方圆让年轻人觉得“京剧原来这么酷”;后来搞经典咏流传,让孩子用流行乐唱将进酒,唱得孩子们摇头晃脑跟着背古诗;疫情期间,他在直播间唱空城计,弹幕里刷着“爷爷带我看京剧”,比直播间的礼物还热闹。有人说他“太敢玩”,他却笑:“京剧要是没人听,再‘老’也没用。我喜欢看年轻人瞪大眼睛看戏的那一刻——那才是京剧该有的样子。”
从“校园歌手”到“音乐教父”:刘欢的“不妥协”里藏着多少清醒?
1981年,刘欢考上国际关系学院时,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唱歌。可宿舍楼下那把破吉他,却让他成了“校园红人”。当年唱少年壮志不言愁,他没学过发声,全凭一股子“不服输”的劲儿,硬是把旋律里的压抑和唱了出来,连电影便衣警察的导演都找上门:“这首歌,非你莫属。”
可真正让他“火”遍全国的,是1990年央视春晚的奉献。当时已经是讲师的他,唱这首歌时没想过要“红”,只想表达对生活的热爱——没有华丽的技巧,就是用最真诚的声音,一句一句唱“白鸽奉献给蓝天,星光奉献给长夜”。那晚之后,他的磁带卖出了上百万张,可他却“躲”起来写论文、教学生,拒绝了不少商演和代言。后来有人问他“为什么不趁红多赚钱”,他叹气:“我写歌、唱歌,不是因为想当明星,是因为有话想说。”
从好汉歌到弯弯的月亮,从千万次的问到凤凰于飞”,刘欢的歌里总有股子“拧巴劲儿”——不跟风,不媚俗,只琢磨“怎么把情感唱到极致”。他唱从头再来,不是为了炒作,是真心觉得“人生就该有从头再来的勇气”;他教中国好声音”,也不是要造“偶像”,总对学员说:“别想着怎么红,想想你的歌能不能让人记住十年。”如今快七十岁的他,头发白了半,还在写歌、做公益,前几天还在朋友圈发自己弹钢琴的视频,配文“又发现一首好歌,想唱给你们听”。有人笑他“太较真”,他却说:“音乐这东西,敷衍了别人,最后就是敷衍了自己。”
他们的“不同”与“相同”:为何能成为两代人的“艺术标杆”?
有人说,于魁智是“传统的守夜人”,刘欢是“创新的弄潮儿”。可仔细看,他们的“路”何其相似: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,凭实力说话;都守着“艺术要对得起观众”的底线,不媚俗、不投机;都在自己的领域里“死磕”,把一件事做了三四十年,还像刚开始那样“充满热情”。
于魁智说:“京剧就像一棵老树,我得给它修枝剪叶,但绝不能砍断根。”刘欢说:“音乐就像一条河,我得顺着水流走,但得让它流得更远。”一个在“守正”中“创新”,一个在“创新”中“守根”,看似两条路,却在“对艺术的敬畏”和“对观众的真诚”上交汇成了一条河——这河里流着老祖宗的智慧,也映着新时代的光;这河里有京剧的“韵”,也有流行乐“情”,最终,都流进了中国人的心里。
其实,艺术哪有什么“高低贵贱”?京剧唱腔里的“抑扬顿挫”,和流行音乐里的“起承转合”,本质都是“用情感打动人”。于魁智站在戏台上,唱的是“人生大戏”;刘欢拿着麦克风,唱的是“人间百味”。他们从不刻意“争什么”,却成了最好的“证明”——真正的好艺术,从来不怕时间的考验;真正的艺术家,也从来不会过时。
所以,当于魁智的铡美案还在戏迷耳边回荡,当刘欢的从头再来还在激励着无数人,我们或许应该明白:这个时代从不缺“流量明星”,缺的,是于魁智那样“拿艺术当命”的坚守,是刘欢那样“把真诚刻进骨子”的清醒。他们或许永远不会“同台演出”,却在各自的光芒里,隔空“共鸣”——因为对艺术的热爱,从来都是相通的。
下次再看到于魁智在戏台上“亮相”,或是听到刘欢在歌声里“诉说”,不妨多停留一会儿:你听到的,可能不仅是一段戏、一首歌,更是一个艺术家,用一辈子写下的“对得起观众”的答案。而这,或许就是最好的“艺术传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