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中国科大里谁最“不务正业”,很多学生可能会笑着报出刘欢的名字——这位计算机学院的教授,白天在实验室里带着团队跟算法死磕,晚上却能抱着吉他弹唱民谣,甚至把晦涩的AI原理编成rap逗乐学生。但要是真把他当成“网红学者”,那又太小看这位“扫地僧”了:深耕机器学习十余年,他的成果悄悄改变了我们跟AI打交道的方式,连业内同行都说:“刘欢的研究,总能在冰冷的代码里藏着暖暖的人情味。”
从“数学迷”到“AI修路人”:那些跟公式较劲的青春岁月
2003年,刚进入中国科大数学系的学生刘欢,大概也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成为AI领域的“破局者”。那时的他更像是个典型的“理工男”——抱着高等代数一啃就是一下午,遇到不懂的公式,非得追着老师问出个所以然才罢休。“数学给我的感觉不是枯燥,而是像搭积木,每一步推导都能拼出新的形状。”多年后他在一次访谈里笑着说。
这种“拼积木”的劲头,让他后来在机器学习领域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。读博期间,他一头扎进“深度学习”这个当时还不算热门的方向,跟着导师啃下无数篇英文论文,在实验室里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。“2010年前后,说起AI,很多人还觉得是科幻电影里的东西,但我们能感觉到,这是未来的方向。”刘欢回忆道,那时的他就像在黑暗里挖矿的人,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挖到金子,但手里的镐头不能停。
2015年,他的团队在“小样本学习”研究上取得突破——让AI像孩子一样,通过几个例子就能学会识别新事物。这个成果后来被应用到智能医疗领域,帮助医生更快识别早期病变影像。“当听到医生说‘这技术真的救了几个病人’,比发论文还让人激动。”刘欢的眼里闪着光,那是科研人特有的、把“有用”刻进骨子里的骄傲。
“代码诗人”与“rap教授”:把AI讲成“人间故事”
“同学们,咱们今天学‘注意力机制’,其实就是——你谈恋爱的时候,手机弹窗都挡不住你看对象的眼神,对吧?”讲台上的刘欢穿着格子衫,手里拿着粉笔,在黑板上画着歪歪扭扭的“爱心”示意图,台下瞬间一片笑声。这是他人工智能导论课上的经典场景,学生都说:“上刘欢的课,别走神,不然笑过就忘了知识点。”
把复杂的算法编成段子,用生活里的例子讲透原理,刘欢的课成了中国科大“一课难求”的网红课。但他可不是为了“搞笑”而搞笑:“很多人觉得AI离普通人很远,其实它就在你刷短视频、听语音助手说话的时候。把‘高冷’的AI拉下来,让它跟人对话,才是真正的‘普及’。”
除了课堂,他在各种科普场合也总能“破圈”:在科技论坛上,他用一段rap总结AI发展史;在综艺节目里,他跟主持人聊“AI会不会取代人类”,给出的答案是:“AI可以帮你写代码,但帮你给对象写情书,还得你自己来——毕竟,谁会喜欢一段没有‘真诚’参数的代码呢?”这些看似“不正经”的表达,背后藏着他对科技的深刻思考:技术终究为人服务,如果脱离了“人情味”,再厉害的AI也只是一堆冰冷的0和1。
“让AI学会‘笨’一点”:科研里的“反向思维”
近几年,刘欢团队的研究方向有点“反常规”——别人都在追求AI的“更聪明”,他却想让AI“学会笨一点”。比如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,他们发现现在的AI虽然能生成流畅的长文,但有时会一本正经地“胡说八道”。“就像一个很聪明的学生,考试时为了凑字数瞎编答案,其实他可能根本没懂。”刘欢打了个比方。
于是,他们带着团队研究“可信AI”,让AI在学习中不仅要追求“正确”,还要学会“承认不懂”——就像人一样,遇到不知道的问题,会说“这个问题我还没搞清楚”。这项技术后来被应用在智能客服领域,当用户问到一个AI无法回答的问题时,它会直接回复:“这个问题我需要再查查,您可以先留下联系方式,我找到了回复您。”这样一来,用户体验反而更好了。
“科研不是堆砌数据,而是让技术真正‘懂人’。”刘欢常说,他最喜欢的状态,就是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争论:“你看看这个模型,虽然准确率高,但它真的‘理解’这个意思吗?能不能让它再‘笨’一点,再真诚一点?”这种“较真”,让他的研究总能带着一股“人间烟火气”。
从实验室到生活:那个“爱折腾”的斜杠教授
在学生眼里,刘欢是个“斜杠教授”——科研上是“拼命三郎”,生活中是“文艺青年”。他会为了听一场民谣演出跑遍半个城市,也会在微博上跟网友讨论“AI写歌算不算艺术”;他带着学生做开源项目,把代码放到网上供人免费使用,还会在github上跟全球开发者“battle”算法效率。
“刘老师总说,科研和生活不是割裂的。”他的博士生小李说,“有一次我们为了一个模型卡住了三天,他突然带我们去爬山,说‘你看山上的树,长得多自然,算法也得慢慢来,不能着急’。”那天下午,他们在山顶聊了很多关于“科研初心”的事,让原本疲惫的团队重新找回了动力。
如今的刘欢,依然保持着“三点一线”的生活:实验室、课堂、吉他房。当被问起“未来的目标是什么”,他想了想说:“希望以后别人提到AI,想到的不只是那些酷炫的技术,还有一个个温暖的应用——比如它能帮孤独的老人多说几句话,能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。”那一刻,这位“AI界的相声大师”眼里,闪着比代码更亮的光。
说到底,真正的“破圈”从来不是靠流量,而是靠一个人把专业做到极致,又把温度藏进细节里的力量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刘欢,大概就是这样一位“扫地僧”——站在AI的最前沿,却总想着怎么让技术落地生根;讲着最复杂的算法,却用最真诚的故事打动人心。而这,或许就是科研最动人的模样:既仰望星空,也脚踏实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