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的夏天,中国新歌声第一季的舞台上,46岁的刘欢坐在导师席里,黑色的T恤,标志性的 curly 短发,偶尔蹙眉时眉宇间的严肃,总让人觉得这位乐坛“定海神针”有点“难搞”。可当那把木质吉他的前奏响起时,他的表情突然松动了——不是惊艳的亢奋,更像一个老友遇到了久违的知音,甚至忘了立刻按纽。
“你唱的每个字,都像在讲故事。”后来刘欢这样评价那个让全场安静的男人。
张磊:“南方姑娘”的民谣密码,让刘欢放下“导师身段”
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张磊的名字,是因为那首南方姑娘。节目里,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,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中央,没有炫技的高音,没有华丽的编曲,像是在午后的咖啡馆里,轻轻给朋友讲一段关于南方的往事。
刘欢的三次犹豫,成了那季节目最经典的片段之一。第一次按纽,他没抬头;第二次,手指悬在半空;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他才转身,脸上是混合着惊喜和“果然如此”的笑意:“我等这个声音等了很久。”
为什么是张磊?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解释过:“现在太多人追求‘好声音’,可真正的‘好声音’首先要有‘人’。他的声音里有风,有雨,有走过的路,有过的人——这不是教出来的,是活出来的。”
事实证明,刘欢的眼光毒辣。张磊最终拿下那季冠军,而他的南山南和虎口脱险,成了很多人歌单里的“单曲循环”。有观众说:“以前听民谣总觉得‘丧’,听张磊唱,却听出了生活的甜。”
李佩玲:19岁马来西亚女孩的“爆发力”,藏在刘欢的“偏爱”里
如果说张磊是刘欢选的“故事”,那李佩玲就是他相中的“潜力股”。这个19岁的马来西亚女孩,第一次站在舞台上唱我很愉快时,胖乎乎的脸蛋上带着点羞涩,可开口的瞬间,声音里的爆发力让全场起立。
刘欢按纽最快的一次,就是她。当时那英开玩笑:“欢哥,你这着急的,是要抢徒弟啊?”他却认真地说:“这个声音有‘野’,这种未经打磨的野性,比技巧更难得。”
后来的比赛中,李佩玲唱了她说,刘欢点评时说:“你不用刻意去模仿谁,你的声音里有属于你的光。”虽然最终李佩玲没有夺冠,但刘欢战队成了她的“底气”——后来她生病发胖陷入低谷,是刘欢鼓励她:“声音不会因为体重变沉,会变的,是你对音乐的初心。”
刘欢的“选人哲学”:不选“完美的工具”,选“有温度的人”
那一季的中国新歌声,刘欢战队的学员里,有唱民谣的,有唱摇滚的,有唱R&B的,风格跨度极大。但仔细听,你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:真实。
他会为学员改编歌曲,加入口琴、手风琴这些“小众”乐器;他会蹲下来听学员的想法,哪怕对方只是个18岁的毛头小子;有一次学员紧张到忘词,他没有批评,而是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没事,我们重来,音乐是用来安慰人的,不是用来吓人的。”
很多人说,刘欢“不输比赛只输学员”,可他自己却说:“导师的职责,不是把自己塑造成‘权威’,而是帮每个学员找到‘自己’。他们站在这里,不是为了证明我选对了,而是为了证明‘他们自己’值得被选。”
现在回头看:刘欢选的那些人,都成了“时间的答案”
十年过去,再聊起中国新歌声,很多人还是会想起刘欢——他不像那英那样“护短”,也不像哈林那样“活泼”,更不像周杰伦那样“玩梗”,他却用一种近乎“固执”的方式,告诉大家:音乐的本质,从来不是技巧,而是人心。
张磊现在每年都会做民谣巡演,舞台还是简单的一把吉他,但台下坐满了从17岁到70岁的观众;李佩玲减重成功后发了新专辑,歌里多了份从容,少了份焦虑;而刘欢,依然在综艺里偶尔露面,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还是:“别着急,好声音是需要等的。”
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:当刘欢在中国新歌声的转椅上缓缓回头,他到底选了谁?是张磊那样的“故事”,李佩玲那样的“潜力”,还是每一个敢于“把心唱出来”的人?
或许,答案早就藏在那些被音乐打动的深夜里,藏在观众眼里的泪光里,藏在刘欢那句“好声音是需要等的”里——他选的从来不是“冠军”,而是“不会过时的真诚”。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