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在中国新歌声里选的歌,凭什么总能让人记住?

从2016年到2019年,中国新歌声(后更名中国新歌声·年度盛典)播了四季,要说哪位导师的选歌让观众印象最深,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:“刘欢啊。”

中国新歌声刘欢的歌

你没记错,就是那位头发花白、抱着双臂坐在转椅上,很少插话,一开口却总能让人竖起耳朵的刘欢。他的歌单里没有流量爆款,没有神曲套路,可偏偏每个学员选了歌,经他一调教,就成了“能放进歌单单曲循环”的存在。到底为什么?

刘欢的选歌:从“选人”到“选音乐灵魂”

中国新歌声刘欢的歌

很多人以为导师选歌,是看学员音色或技巧,但刘欢不。他常说:“我选的不是人,是这个歌能不能跟你合二为一。”

第一季有个叫张磊的学员,选了南山南。别的不说,这首歌本身不算“新”,甚至已经火了两年。可刘欢听完,第一句话是:“这个歌里有一种‘过来人’的味道,你好像经历过什么。”后来张磊的舞台,一把吉他,沙哑的嗓音,把“如果你突然打了个喷嚏,那一定就是我在想你”唱得让人鼻酸。观众这才反应过来:刘欢要的不是“唱好”,是“唱对”。

中国新歌声刘欢的歌

还有第三季的扎西平措,藏族小伙,一开口就是天生的藏腔。刘欢没让他改唱流行,反而帮他挑了一面湖水,还特意加入藏语吟唱。结果呢?这首歌不仅在节目里炸场,后来还被央音教授拿来当“民族音乐与现代编曲结合”的案例。你说,这是不是比强行让学员唱“网红歌”更有价值?

他的“不抢镜”:把舞台还给学员,却把刻骨铭心的“刘欢味”留了下来

你有没有发现,刘欢在指导时,很少大秀歌技?他更多是说“这个地方气息要沉下来”“你的情感太满了,收一点点反而更有力量”。

第一季学员那英问他:“欢哥,你为什么不多示范一下?”他笑着摆摆手:“学员是主角,我只是帮他把心里的歌‘挖’出来。”可恰恰是这种“不抢镜”,让他的指导有了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效果。

比如第二季的郭沁,才16岁,选了窗里窗外。这首歌旋律平,歌词细,很多人觉得“不够炸”。刘欢却让她别想“赢”,就想想“你16岁时在窗边看到什么”。后来郭沁站在舞台上,眼神干净,声音里带着少女的向往,把“风轻轻吹过我的窗口,告诉我世界有多温柔”唱成了每个人青春里的样子。播出后,有人评价:“刘欢的歌单,像老茶,初尝平淡,回味全是后劲。”

为什么刘欢的歌,总能“跨过时间”?

说到底,刘欢选歌靠的不是“市场眼光”,是“音乐审美”。

从业30多年,他唱过好汉歌的豪迈,也唱过从头再来的厚重;从弯弯的月亮的柔情,到千万次的问的深邃,他的歌单里,从来没有“快消品”。在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,他选的歌也一样——没有迎合当下短视频的“洗脑节奏”,却在十年后听,依然会觉得“啊,这首歌说的不就是我吗?”

就像第四季的学员单依纯,当时16岁,唱永不失联的爱。很多人担心“未成年唱情歌太早”,刘欢却支持:“情歌不是‘爱情’,是‘情感’,只要是真挚的,什么年纪都能唱。”结果单依纯的版本,没有过多的技巧修饰,却让无数人听哭了——那种干净又执拗的情感,比任何炫技都更有力量。后来她夺冠,记者问刘欢“怎么看她的成功”,他只说了句:“好音乐不需要‘合适的时间’,合适的歌遇到对的人,时间自然会说话。”

最后想说:刘欢的“不功利”,才是娱乐圈最稀缺的“价值感”

现在的娱乐市场,太多人追求“爆款”“流量”“话题”,可刘欢偏不。他选的歌,可能不会上热搜,但会在某个深夜,让加班的你突然按下“循环键”;可能不会成为短视频的BGM,但会在某个路口,让骑共享单车的你跟着哼两句。

为什么?因为他的歌里,有“音乐的本质”——不是取悦谁,是真诚地表达;不是追热点,是沉淀情绪。就像他在节目里说的:“好歌是有生命的,你今天听不懂,明天、总有一天会懂。”

所以下次再翻中国新歌声的歌单,别只记着那些“炸场舞台”了。刘欢选的那些歌,或许没有最华丽,但一定最“长情”——毕竟,能让我们记住的,从来不是喧嚣,而是那些穿过时间,依然能击中内心的声音。

你说呢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