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在中国好声音的盲选视频,为什么十年过去还在刷屏?

说真的,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?深夜刷短视频,突然弹出个十年前的综艺片段,画面里的男人穿着简单的黑T恤,戴副黑框眼镜,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节奏,一开口就把你钉在屏幕前——是刘欢,在中国好声音的盲选舞台上。

中国好声音刘欢盲选视频

这节目都过去多少年了?但你敢信吗?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,刘欢的盲选片段依然被疯狂转发,评论区里“爷青回”“这才是导师该有的样子”“听一次哭一次”的留言多到数不清。为啥一个盲选视频能火这么久?难道仅仅因为刘欢是大歌星吗?要我说啊,这背后藏的东西,可比“咖位大”这三个字深多了。

你注意到没有?刘欢的转身,从来不为“流量”

中国好声音刘欢盲选视频

先聊个细节。2012年好声音第一季刚开播那会儿,整个节目还处在摸索期,选手们要么是酒吧驻唱,要么是音乐老师,鲜少有包装过的“网红脸”。刘欢坐在导师椅上,背对舞台,手里捏着按钮,眉头轻轻皱着,像是在等一个“能让他耳朵竖起来”的声音。

直到李琦上台。这个来自西安的小伙子,穿着件皱巴巴的衬衫,唱无所谓时声音有点沙哑,甚至带着点糙劲儿。前奏还没完,刘欢的手就猛地抬起来了——但没马上按按钮。他身体微微前倾,耳朵贴向音箱,像在确认每个音准;等到李琦唱到副歌“无所谓,谁会爱上谁”,刘欢的嘴角慢慢扬起,按钮“啪”地按下,椅子转过身,第一句话是:“这嗓子,太有劲儿了!我告诉你,这种声音不是刻意练出来的,是老天爷赏饭吃。”

中国好声音刘欢盲选视频

你发现没?刘欢转身从不是“情绪化”的。后来有选手问他:“刘老师,您转身是因为被感动了吗?”他摆摆手:“感动是我是觉得‘这声音有意思’。音乐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独特性。你模仿谁都没用,你得有你自己的‘味儿’。”

这话现在听来依然扎心。翻翻现在的一些综艺,选手刚开个头,导师就激动得跳起来转身,生怕错过“热点”;可刘欢的盲选里,他大部分时间是平静的,甚至会皱着眉说“音准有点问题”“情感太满,反而松了”。这种“不急着给掌声”的清醒,在当年那个靠“眼泪和故事”博眼球的节目里,反而成了最特别的存在。

他点评时不说“漂亮话”,却句句戳心

要是只说刘欢选人有眼光,那就太小看他了。更绝的是他的点评——从不说场面话,反而像老音乐人在跟后辈“掰扯”东西。

记得有个叫张赫宣的选手,唱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时,高音飙得震耳欲聋,但中间有破音。台下观众都替他捏把汗,可刘欢听完,先是沉默了几秒,然后拿起话筒说:“你刚才那个地方,确实劈了,但你知道吗?我反而听到‘劲儿’了。劈音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底气地劈。你这声音像把刀,现在就是刀刃有点钝,磨一磨,能砍出更远的路。”

后来张赫宣果然火了,有次采访说:“刘老师那句话,我记了十年。以前总觉得自己‘糙’,没系统学过音乐,听了他那话才明白,声音里的‘野性’不是缺点,是宝藏。”

还有次,一个民谣女歌手唱原创,歌词写得挺文艺,但旋律太平淡。刘欢听完,没说“嗯,不错”,而是问:“你写这首歌,是想给自己听,还是唱给别人听?如果是给别人听,你得想办法让他们‘记住’。旋律可以简单,但得有个‘钩子’,像钩子一样勾住人。”

你看,刘欢的点评从不说“你唱得真好”这种空话,反而盯着“问题”说,可问题里藏着他的真心——他不是在挑“完美的选手”,是在帮“有潜力的选手”找到自己。这种“较真”,现在还有多少导师愿意做?

十年了,我们为什么还爱看刘欢的盲选?

说到底,一个十年前的盲选视频能反复被刷,不是因为怀旧,是因为它戳中了我们对“真实”和“专业”的渴望。

那时候的好声音,还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剪辑,选手没剧本,导师不“人设”,大家就盯着一个事儿:“这声音好不好听?”刘欢坐在那儿,像个纯粹的音乐爱好者,为好声音转身,为差点的好声音着急,为有独特味道的声音拍案叫绝。这种“对事不对人”的认真,在现在这个“流量为王”的娱乐圈,简直像一股清流。

更重要的,是刘欢传递的价值观:“音乐没有标准答案,但有‘好’和‘不好’的区分——好在对得起自己的声音,对得起听的人。”他的盲选里,没有“内娱塌房”的狗血,没有“工业糖精”的套路,只有最朴素的真诚:尊重音乐,尊重听歌的人,也尊重那些为梦想拼了命的选手。

所以啊,现在再看刘欢的盲选视频,我们刷的不是“回忆”,是“向往”——向往那个“有本事就能被看见”的时代,向往那个“专业比流量更重要”的环境,向往那个愿意为“好声音”按下转身的,真诚的刘欢。

或许,这也是为什么十年过去了,他的盲选视频依然能让我们眼眶发热。毕竟,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谁会拒绝一份“不管多久,依然能打动人心”的纯粹呢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