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那句“一朵鲜花鲜又鲜”,唱了几代人,为什么至今无人能超越?

提起“一朵鲜花鲜又鲜”,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跳出洪湖赤卫队的旋律。可你知道吗?当刘欢在演唱会上张开嘴唱这句时,台下的老人会跟着抹眼泪,年轻人会忽然安静下来——这不仅仅是一句歌词,更是一代人的记忆刻度。但奇怪的是,听过刘欢版本的人,再听其他人唱,总像少了点什么?这到底是歌曲本身的魔力,还是他把这首歌唱进了骨头里?

一朵鲜花鲜又鲜刘欢

从“红色经典”到“生命礼赞”:一首歌的四个“鲜”

“一朵鲜花鲜又鲜”最早是歌剧洪湖赤卫队里女主角韩英的唱段,原唱王玉珍老师用清亮的嗓音,唱出了洪湖岸边姑娘对家乡、对革命的纯粹热爱。这首歌刚问世那会儿,录音机还稀罕,很多邻居挤在一台收音机旁等它,前奏一响,家里的老人会放下锅铲,跟着小声哼:“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啊……”那时的“鲜”,是泥土里的清香,是理想里的光芒。

一朵鲜花鲜又鲜刘欢

可刘欢的“鲜”,完全不一样。90年代,他在音乐会上第一次唱起这首歌,没有刻意模仿戏曲腔,反而用他标志性的“刘欢式处理”——开头低沉得像湖面,带着岁月的沉淀,唱到“鲜花”二字时突然拔高,像湖面忽然掠过一群白鹭,又清亮,又辽阔。有人说他“不守规矩”,可他偏就唱出了另一层“鲜”:不是新鲜的热烈,是经历过风雨后依然挺立的鲜活。后来他在采访里说:“经典不是供着看的,是让人活过来的。韩英心里那朵花,开的是信仰,换成今天,就是我们心里不肯熄灭那点念想。”

刘欢的“不完美”,恰恰最动人

一朵鲜花鲜又鲜刘欢

你有没有发现,刘欢唱歌从不“端着”?唱这首歌时,他偶尔会闭眼,微微晃头,像在跟老朋友聊天。有次在后台,有人问他为什么总唱这首歌,他指着窗外的树:“你看那棵老槐树,每年春天都发新芽,你说它新不新?可它又是那棵老树啊。‘一朵鲜花鲜又鲜’就是这棵树,根扎在几代人的记忆里,长出的新芽得让年轻人觉得‘这是我的’。”

他从不刻意追求技巧,甚至有人调侃他“气口不稳”。可你听他唱“清早喜鹊它叫得欢”,那声“欢”字里带着点沙哑,像清晨被鸟鸣吵醒的惺忪,反而比完美的高音更戳心。有位歌迷留言:“我奶奶临终前,让我放刘欢的‘一朵鲜花鲜又鲜’,她闭着嘴跟着哼,唱到‘永远跟党干革命’时,眼泪流进了耳朵里。她说,刘欢唱的,就是当年她们心里那团火。”

为什么“无人能超越”?因为他在唱“人”

这些年,不少歌手翻唱过这首歌,有的加了摇滚编曲,有的用了流行的转音,可听来听去,总像少了点什么。后来我想明白了:刘欢唱的不是旋律,是“人”。他把韩英的信仰唱成了普通人的坚持,把洪湖的波光唱成了岁月的起伏,把一句歌词唱成了能在心里种下种子的话。

有次录节目,他聊起自己的音乐老师:“老师说,唱歌要‘走心’,不是‘走嗓子’。‘一朵鲜花鲜又鲜’,你得先相信那朵花是真的鲜,唱出来别人才觉得鲜。”就像他唱了三十多年的好汉歌,从黄河边吼到维也纳金色大厅,观众从青丝听到白发,可只要他一开口,你还是会跟着吼——“大河向东流啊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。为什么?因为他唱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,对不甘的倔强,对“活着”最真切的感受。

如今,刘欢很少参加综艺了,更多人是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席上看到他,皱着眉说“你要把心掏出来唱”。可每当有年轻歌手问他“经典怎么传承”,他总会提“一朵鲜花鲜又鲜”:没有秘诀,就是把心放进去,让老歌长出新的根。

你看,那朵“鲜又鲜”的花,从洪湖开到了今天,开到了无数人心里。而刘欢,就是那个最懂它的人——他用歌声告诉我们:真正的“鲜”,从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永远真诚,永远热气腾腾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