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,为何能让人一听就想起“三国有是非”?

从小到大,好像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都有一首三国演义主题曲。“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”,刘欢的声音一开嗓,就像有人用苍老的手指在历史的书页上划过,留下让人心头一颤的褶皱。

三国演义刘欢

1994年,电视剧三国演义开播,成了几代人的“历史启蒙课”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剧组选主题曲时,几乎没费多少周折——导演王扶林点着名单说:“刘欢啊,这人身上有股‘大气’,能把三国的‘势’唱出来。”后来刘欢自己也说:“我从小就爱翻三国演义,看到关羽走麦城、孔明秋风五丈原,心里闷得慌,就想把那种‘英雄末路’和‘天地悠悠’唱出来。”

从“音乐才子”到“三国歌者”:他把历史写在了旋律里

三国演义刘欢

要知道,90年代的刘欢,已经是内地乐坛的“顶流”。1987年和韦唯合唱世界需要热心肠,让全国记住了这个“声音洪亮的大男孩”;后来为北京人在纽约唱千万里千万里,又成了“家国情怀”的音乐代言人。但这次录三国演义,他干了一件“奢侈事”——推掉了所有商演,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整整一个月。

“刘欢那时候较真得很,连电视剧的‘分集梗概’都翻烂了。”当时参与编曲的作曲家李海鹰回忆,“他说‘赤壁之战’的旋律得像火烧战船一样‘热’,‘空城计’就得像诸葛亮的琴声一样‘虚’,连节奏里的呼吸,都得跟着剧中人的心跳走。”

三国演义刘欢

最绝的是歌词。杨慎那首临江仙本来是首小令,刘欢却建议把它拉成三段式:“主歌要‘叙事’,像说书人慢慢道来;副歌要‘抒情’,像英雄站在长江边叹气;结尾再回到‘渔樵闲话’,把历史的厚重感压下来。”后来成品出来,剧组所有人听完都沉默了——刘欢的声音里,既有“是非成败转头空”的苍凉,又有“青山依旧在”的倔强,像把整部三国演义都浓缩进了4分37秒里。

一首歌火30年:它是“国民记忆”,更是“文化符号”

那年夏天,全国电视台都在播三国演义,村口的小卖部、县城的录像厅,甚至学校的广播里,都在放滚滚长江东逝水。有位老导演后来回忆:“我儿子当时才8岁,不会唱儿歌,就会‘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’。问他唱什么,他说‘这是刘爷爷唱的三国’。”

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首歌的影响力早就超出了“电视剧主题曲”的范畴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,张艺谋特意找了刘欢重新编唱,当“白发渔樵”的旋律响起,全球观众都看到了中国式的“历史观”;后来王者荣耀做“三国”主题皮肤,居然也用了刘欢的这首歌当背景音乐——连00后都在打排位时跟着哼“惯看秋月春风”。

有人说:“刘欢的三国主题曲,是‘传唱度最高的历史课’。”其实更像“用音乐写的史诗”。他没刻意用“古风”元素,也没有炫技的转音,就是用最本真的声音,把历史变成了“可以听的故事”。就像他说的:“好的音乐,不是让人记住你,而是让人记住‘那首歌背后的东西’。”

为什么我们依然爱听刘欢的三国?

前几天,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个视频:一位90后爸爸带着5岁的儿子听滚滚长江东逝水,小家伙眨着眼睛问:“爸爸,为什么这个爷爷的声音,像从古代传来的?”

是啊,为什么30年过去,我们每次听到这首歌,还是会想起“桃园三结义”“草船借箭”“三国归晋”?或许因为刘欢唱的从来不是“历史事件”,而是“人心”——英雄的豪迈、文人的无奈、普通人的挣扎,都在那“浪花淘尽”的旋律里。

就像杨慎当年写临江仙时,不是在写三国,而是在写“所有走过历史的人”。刘欢把它唱出来,就成了“我们共同的声音”。

下次再听到这首歌,不妨闭上眼睛——那声音不是刘欢的,是长江在流,是历史在说:是非成败转头空,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