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2017中国新歌声刘欢战队凭什么拿下年度冠军?那些藏在赛场的细节现在才懂?

2017年的夏天,浙江卫视的舞台上,中国新歌声(现中国新歌声第二季)的总决赛夜,当刘欢战队扎西平措的名字从主持人嘴里念出,整个演播室沸腾了。那一刻,坐在导师席的刘欢没有像其他导师一样欢呼雀跃,只是笑着拍了拍手,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着光——那是一个音乐人看到自己用心打磨的作品终于得到认可时,最真实的欣慰。

要知道,在那之前,中国新歌声已经走过一季,观众们习惯了周杰伦的幽默、那英的直爽、汪峰的摇滚情怀,刘欢作为“压轴”加入的导师,一开始甚至被有些观众质疑“太严肃”“不够综艺感”。但最终,他战队的扎西平措,这个从雪域高原走出来的藏族歌手,却硬生生把“年度总冠军”的奖杯捧了回来。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十年后再回头看,那些藏在赛场比赛和学员故事里的细节,或许早就给出了答案。

刘欢战队:“不被定义”的音乐实验场

2017刘欢战队冠军

提到2017年的刘欢战队,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“小众”。不像其他导师战队有太多“流量担当”,刘欢战组的学员,几乎每一个都带着强烈的个人标签——唱民谣的男女声组合南玛子呷、走“灵魂乐”路线的叶晓粤、把藏语歌唱出摇滚味的扎西平措、甚至还有把京剧和R&B混搭的程晨……他们或许不是最会“讨巧”的选手,却一定是最敢“做自己”的音乐人。

“我当时选学员,就没想着要选‘什么样’的,就只听好不好听,有没有劲儿。”刘欢后来在一次采访里说。这种“不设限”的选人标准,让他的战队成了节目里最像“音乐实验室”的地方。比如扎西平措,初唱阿果忆事时,开口就是原汁原味的藏语,没有炫技,没有编花哨的和声,就是像在自家院子里唱歌一样自然。但偏偏就是这种“原始感”,让刘欢当场拍板:“要的就是这个劲儿!”

其他导师可能还在纠结“这首歌能不能改得更流行”,刘欢却总在鼓励学员“把你心里最真实的东西唱出来”。叶晓粤海选唱我是一只小小鸟,刘欢没说“你要不要试试别的风格”,反而告诉她:“你的声音里有股‘野劲儿’,别丢了,那是你的根。”后来叶晓粤在舞台上唱我要给你,又唱又跳,把灵魂乐的热辣和舞台表现力结合得恰到好处,成了当年舞台上的“记忆点”。

扎西平措:从“高原雪莲花”到“国民歌王”

要说刘欢战队的“王牌”,肯定是扎西平措。这个来自西藏日喀则的藏族男孩,身上有种和其他学员完全不同的气质——安静、腼腆,甚至有点“社恐”,但只要一开口,就像变了个人。

初赛时,他唱的是自己写的一面湖水,歌词里写着“天上的青海蓝呀,湖中的白云飘啊”,简单的旋律却藏着雪域高原的辽阔和纯净。刘欢听完,特意问了一句:“这首歌你写了多久?”扎西平措小声说:“很久,很久……”就是这种“不着急”的状态,让刘欢看到了这个年轻人对音乐的敬畏。

但真正让观众记住扎西平措的,是那首改编自老狼虎口脱险的鸟人。他没按常规出牌,在原版的基础上加入了藏语的吟唱,甚至用了“扎念琴”(藏族传统乐器)伴奏。舞台上,他闭着眼轻轻摇晃身体,像是在和山谷里的风对话,歌声里有故事,有情感,还有一种让人莫名安心的力量。那期节目播出后,有网友评论:“听扎西唱歌,像喝了一杯温热的酥油茶,暖到心里。”

决赛夜,扎西平措演唱的札木涅(青稞酒),更是把“民族性”和“音乐性”做到了极致。他用藏语唱起青稞酒的酿造过程,歌声里既有牧民的豪迈,又有对故乡的眷恋。当其他学员都在讨论“怎么拿冠军”时,扎西平却说:“我只是想让更多人听到我们藏族歌的声音。”大概正是这份纯粹,让他在最后的关键投票中,赢得了观众和导师的心。

刘欢的“导师哲学”:不抢风头,只做“引路人”

在很多观众的印象里,刘欢在中国新歌声里的存在感似乎不如其他导师“强”。他不会为了一个学员和导师争得面红耳赤,也不会在后台煽情落泪,甚至点评时总是慢悠悠的,说不了几句就让学员唱下一首。但如果你仔细看,会发现他的每一句点评,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,直指音乐的核心。

比如扎西平措唱阿果忆事时,刘欢说:“你的声音里有‘泥土味’,这种味儿在现在的歌坛太少了,一定要留着。”叶晓粤发挥不稳定,他没有批评,反而说:“你要相信你的‘野’,那不是缺点,是你的‘武器’。”就连在其他导师战队考核时,他偶尔说的一句“这个音准是不是可以再自然点”,都能让学员瞬间醍醐灌顶。

刘欢自己常说:“导师不是去‘教’学员怎么唱歌,而是帮他们找到‘自己’。”他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员,而是鼓励他们去探索、去尝试。就像扎西平措决赛时唱札木涅,刘欢并没有要求他“加点流行元素”,反而支持他把最纯粹的藏语音乐带到舞台上。这种“放手”的智慧,反而成就了学员最大的可能性。

十年后再看:冠军从来不是“目的”,而是“初心”

2017年中国新歌声落幕时,很多人讨论“扎西平措凭什么冠军”,有人说是因为“民族风”正流行,有人说是因为刘欢的“导师光环”。但十年后,当我们再回顾那个夏天,会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:扎西平措赢了,是因为他的音乐里有“真”;刘欢战队赢了,是因为这份“真”被尊重、被放大。

那时候的中国新歌声,还没有过多的“剧本感”,选手们都是带着对音乐的热爱来舞台,观众们也纯粹是被歌声打动。扎西平措的比赛服总是那么朴素,甚至有些“土气”,但他的歌声里却有城市音乐里找不到的真诚;刘欢或许不懂得“如何制造热搜”,但他懂得“什么样的音乐能听一辈子”。

如今的扎西平措,很少出现在综艺舞台上,他回到了西藏,继续做着自己的音乐,偶尔去大学里分享藏族文化;刘欢依然在音乐世界里探索,偶尔担任导师,依然坚持“不定义音乐”的理念。他们或许都没有被“冠军”这个标签束缚,而是始终记着当初为什么出发。

说到底,2017年刘欢战队的冠军,从来不是一次“战术胜利”,而是“音乐初心”的胜利。在这个流量当道、节奏飞快的时候,我们或许还需要这样一群“不着急”的音乐人,用最真诚的声音告诉我们:好的音乐,从来不怕慢,怕的是丢了那份“真”。

这,或许就是2017年那个夏天,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吧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