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过太多运营在KPI里打转:今天追热点,明天抄爆款,内容越做越“油”,用户却越来越“油”——划两下就划走,评论区全是“又来这套”。但总有些人,偏要在流量池里捞“长情”,比如华北分公司的刘欢佳。
刚认识她时,差点把她当成了前台。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,T恤袖口卷到胳膊肘,正蹲在办公区角落给一堆“用户反馈”分类,本子上密密麻麻画着笑脸和哭脸。“你看,这是上周山河令二创下的评论,说‘滤镜重得认不出演员’的,都标红;这是‘想看主角幕后花絮’的,画了星星。”她抬头笑,眼睛亮晶晶的,“用户要的不是‘内容’,是‘被看见’。”
这话听着简单,做起来像在走钢丝。去年底,华北分公司接了个“非遗艺人扶持计划”的选题,谁都知道这玩意儿“冷”——没有顶流,没有狗血,连热搜预热的tag都费劲。策划案会上,有人提议:“能不能找几个网红去学,拍点‘反差萌’?”刘欢佳把笔记本“啪”一声合上:“非遗是根,不是梗。你让网红演‘剪纸奶奶’,流量是来了,但奶奶的手艺呢?最后是‘网红红了’,还是‘非遗活了’?”
她带着团队扎进北京胡同,第一个找的是78岁的面人儿传承人张奶奶。别人去拍“快速捏出十二生肖”,她非要蹲在张奶奶的厨房里等——等和面、等待发酵、等熬糖稀。“捏面人儿得在18℃以下,手太热面会黏,张奶奶冬天都舍不得开暖气。”镜头没拍技艺多惊艳,拍了张奶奶布满老斑的手捏着一小块红面,对着窗外的光看,嘴里说:“这红色多正,像当年我嫁衣的颜色。”片子发出去,没上热搜,却在“非遗爱好者”的小圈子里刷了屏:有用户留言“我奶奶也会捏面人儿,可惜没传下去”,有人私信张奶奶想学,甚至有文旅局联系团队,要把片子做成社区教材。“你看,”刘欢佳把截图甩给当初质疑的人,“流量会走,但‘共情’会留下。”
她的办公桌抽屉里,塞满了“没用”的东西:演唱会用户手写的“应援卡”(背面写着“那天加班晚,看到你们发的舞台直拍,哭了”),线下活动时孩子送的“手链”(串着糖纸和彩石,说“阿姨像星星”),甚至还有一叠皱巴巴的“差评”——“上次那个‘95后rapper讲古诗’,我没get到,但你们发私信问我‘哪里不懂’,我居然回了300字”。她把这些东西当宝贝:“用户愿意花时间骂你、夸你,是对你有期待。把这些期待攒起来,内容就不会跑偏。”
上个月公司做“用户满意度调研”,华北分部的内容完播率、互动率全集团第一。有人问她秘诀,她正对着电脑改一个“打工人Vlog”的脚本,头也不抬:“哪有什么秘诀?就是别把用户当‘流量’,当‘朋友’——你和朋友聊天,会一直说‘你看我多厉害’吗?不会啊,你会听他说话,懂他没说出口的话。”
窗外阳光正好,她桌上的多肉又冒了个新芽。突然想起第一次见她时,她说:“我小时候以为‘厉害’是赚很多钱、当很大的官。现在懂了,厉害是——你做的内容,有人哭着对你说‘谢谢你,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’。”
在娱乐圈这个“快消”行业,总有人在追逐“爆款”,但刘欢佳偏要做那个“熬汤”的人——慢慢来,把用户的心意炖进去,汤才会香,才会有回头人。毕竟,内容这东西,说到底,不就是“心”换“心”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