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十九岁女生唱刘欢的歌,凭什么让全网安静听三分钟?

前天深夜我刷到个视频,标题里写着“19岁女生唱好汉歌,全程高能”。本以为是又一波“翻唱炫技”,结果点开——一束打在舞台侧边的光里,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生攥着话筒,张口第一句“大河向东流哇”出来时,我手指悬在屏幕上,愣是没划走。

十九岁女生唱刘欢的歌

没有华丽的编曲,没有刻意的炫技,甚至能看到她唱到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时,手背上微微泛起的青筋。但就是那股劲儿,像把钝刀子,慢慢割进心里。评论区炸了:“这哪儿是翻唱,是把刘欢老师的‘魂’唱出来了”“19岁咋唱出这股沧桑感的?”“单曲循环三天,现在手机里只有这个版本”。

我忽然想起上一次这么安静地听完一首歌,还是去年冬天在KTV,邻座的五十多岁大叔跟着弯弯的月亮喝酒,唱到“不管过去了多少年,你还是不曾忘记”时,声音哽了一下。

十九岁女生唱刘欢的歌

刘欢的歌,从来不是“嗓音好”就能唱的

为什么是刘欢的歌?

十九岁女生唱刘欢的歌

你可能不知道,刘欢当年唱好汉歌时,已经38岁。在好汉歌原声带里,他特意保留了两次换气的杂音,“呼——啊”的喘息里,藏着对梁山好汉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的粗粝感。后来在我是歌手唱从头再来,他站在台上,灯光把影子拉得很长,唱到“心若在梦就在”时,那个低到听不清的颤音,是47岁经历人生起伏后的通透。

他的歌,从来不是靠音域宽度撑起的。

千万次地问里反复追问“你可知道我爱你”,是上世纪90年代人面对时代浪潮的迷茫;弯弯的月亮里“我的脸上泪光闪闪”,是对故乡最朴素的牵挂。这些歌里藏着的,是经历、阅历,是“过来人”的叹息和温柔。

那十九岁的女生,凭什么?

十九岁的“笨拙”,反而最戳人

视频里的女生,叫小雅,某音乐学院大一学生。后来有人扒出她的采访,她说自己从小就听刘欢的歌,“小时候不懂好汉歌,就觉得它‘喊’得痛快,长大后才听懂那股不服输的劲儿”。

她唱好汉歌时,没有学刘欢的“粗粝”,反而带着点少女的清亮。唱“大河向东流哇”时,尾音微微上扬,像春天刚抽芽的柳条;唱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时,又把“吼”字拉得很长,眼里有光。最有意思的是唱“妹妹你坐船头”那段,她突然笑了,像在给好朋友讲一个熟稔的笑话,把刘欢原版里的苍劲,唱成了邻家女孩的俏皮。

这种“不完美”,反而成了最打动人的地方。

她没经历过“大河东流”的岁月变迁,却能唱出年轻人对“热血”的理解;她没体会过“千万次地问”的无奈,却把“梦在”的坚持唱得干净坦荡。就像小时候学写字,一开始总怕写歪,却忘了最真的笔迹,从来不是练出来的,是心里怎么想,就怎么写。

我们都在等一句“唱进心里去”的翻唱

这些年短视频里翻唱经典的人不少,但能让人记住的,寥寥无几。

有人把向天再借五百年唱成流行情歌,加了电音和转音,评论区却一片“魔改劝退”;有人模仿刘欢的“烟嗓”,结果声音发虚,像在捏着嗓子喊“我很沧桑”。

为什么?

我们翻唱经典,不是复制声音,是接住情感。

就像小雅唱好汉歌,她没学刘欢的沧桑,却把年轻人对“闯”的向往唱了出来——二十岁的“好汉”,可能是在考研教室熬通宵的考生,是在职场新人期加班的打工人,是在篮球场上为队友呐喊的少年。我们刘欢的歌里,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
刘欢本人其实很少评价翻唱,但有次记者问他对年轻人翻唱经典怎么看,他说:“只要他们唱的是自己的心,就比什么都强。”

最后一句话留给评论区

小雅的视频下面,有一条高赞评论:“十九岁,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,却敢扛起一座山。”

刘欢的歌是“山”,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;而十九岁的翻唱,是递给这座山的一枝新绿——它可能不够壮,却带着向上的生命力。

你看,经典从来不是冰冷的标本。它在十九岁的嗓子里活了,在二十岁的热血里活了,在所有“敢唱敢闯”的人心里,永远活着。

(你最近听过让你“耳朵一亮”的翻唱吗?评论区聊聊吧。)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