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北京欢迎你里刘欢的那一嗓子,藏着多少“北京爷们儿”的实在?

2008年的夏天,北京的天蓝得晃眼。鸟巢的钢架在阳光下闪着光,几十万人的场子鸦雀无声——直到刘欢开口。

北京欢迎你刘欢唱

“我家大门常打开,开放怀抱等你……” 不是现在那些飙高音、炫技巧的路数,就是他最熟悉的、带着胸腔共鸣的厚嗓。可偏偏就是这一嗓子,让多少人当场红了眼眶?后来听现场录音,能听到他在副歌那句“北京欢迎你”时,尾音微微发颤,像是要把积压了几十年的热情,全吼出来。

为什么是刘欢?北京的“声音请柬”得有“老北京味儿”

北京欢迎你刘欢唱

说起来,北京欢迎你的创作当时可没少纠结。给奥运会写主题曲,既要让中国人听着亲切,又得让全世界听懂“中国欢迎你”。有人建议用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曲风,有人觉得该加点民族乐器,可最后导演组拍板:“得找个‘声音名片’,一开口就知道‘这是北京’。”

找来找去,全指向了刘欢。

不是没有理由。他在北京胡同里长大,说话带着京腔特有的“嗐”和“嘛”,唱歌时却能把那种市井烟火气,唱成大气的中国风。早年的好汉歌,“大河向东流啊”的豪迈里,藏着北方汉子的实在;后来唱我和你,“为梦时刻准备着”的低吟浅唱,又多了份国际活动需要的包容。连张艺谋都说:“刘欢的嗓子,像北京城的老城墙——看着厚重,实则把所有的热情都裹在里面了。”

据说为了这首歌,刘欢推了三个商演。录音室里,他抱着吉他反复练, producer说“副歌能再高一点”,他却摇头:“不用太高,声音要像胡同里的招呼声——不远,刚好让你听见。”后来成品里,他没唱一个拔到极限的高音,可“开放怀抱等你”的“你”字,带着咬牙的认真,像是对全世界说:“我们这回,是认真的。”

那一嗓子,藏着北京人“实在的排场”

刘欢唱北京欢迎你时,穿了一身红得发亮的唐装。后来采访他说:“特意选的红色,觉得像咱北京过节时的挂灯笼,喜庆。” 台上灯光打下来,他额角的汗珠子反着光,可从头到尾没动一下位置——不像现在歌手满台跑,他就站在舞台中央,像根定海神针。

最有意思的是现场互动。唱到“朋友来了有好酒”时,他突然停下来,朝台下的外国运动员挥手,用蹩脚的英文喊:“Wine is ready!” 逗得全场大笑。后来有人说:“这哪是演唱会,是胡同大爷在跟街坊邻居打招呼呢。”

确实。北京人欢迎客人,从不讲虚头巴脑的客气。不像某些地方端着架子,北京人说“欢迎你”,就是“来吧,家里有热乎饭,有热炕头”。刘欢的歌声里,没有“您好欢迎光临”的程式化,就是“进屋喝口水”的热乎劲儿。后来有国外乐评人说:“听他唱北京欢迎你,突然明白为什么2008年来了那么多外国人——这歌声像胡同里的冰糖葫芦,甜得实在,不腻人。”

十五年后再听,那嗓子依然是北京的“定心丸”

去年冬天再刷到北京欢迎你的mv,刘欢唱副歌时的镜头,手机屏幕都要被我捏碎了。他还是那件红唐装,还是微微颤抖的尾音,可当年二十多岁的我,只觉得“唱得真有气势”;现在三十多岁再听,突然听出那句“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”里的分量——那是对“北京能办好奥运”的底气,也是对中国未来的期许。

有人说,现在听北京欢迎你,觉得有点“过时”。毕竟现在的流行歌,动不动就电子音、auto-tune。可刘欢的嗓子,从来不需要这些。就像北京的老字号炸酱面,不用摆盘,不用加花,就是面香、酱香,让你吃到最后一口,还觉得“解饿”。

前几天跟朋友聊天,他说起2008年夏天,他爸带着他在电视前看开幕式,刘欢唱北京欢迎你时,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男人,突然抹了把脸:“你看,北京,真行。”

是啊,北京行。刘欢那一嗓子,就是北京给世界的“定心丸”——不用多说,来了就知道,欢迎是真的,热情是真的,就算再过二十年,听这首歌还是能闻到当年的槐花香,能摸到北京城的棱角,能听见一座城最真诚的心跳。

这大概就是为什么,15年过去,北京欢迎你还是绕不开的“奥运BGM”——因为刘欢的嗓子,早就不仅仅是唱歌,是北京在说:“来吧,咱们,一起好好过。”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