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十九岁学生唱刘欢的歌,凭什么让全网跟着“爷青回”?

刷到那个视频时,我正刷着另一条热搜——某个顶流的新歌mv上线,评论里“旋律记不住”“歌词像填词”的吐槽盖过了吹捧。手指往上一划,镜头里是个穿白T恤的男生,站在大学宿舍的阳台上,手里没拿话筒,就是对着手机清唱刘欢的从头再来。

“心若在梦就在,天地之间还有真爱”

开头的第一句,劈头盖脸砸过来。不是修过的CD音质,甚至能听到远处教学楼下课的铃声,可就是这声儿,让我突然停了下滑的手。

十九岁学生唱刘欢的歌曲

评论区里炸了:“这声音怎么回事?像我爸年轻时KTV里放的卡带”“十九岁?我十九岁在干嘛?在宿舍打王者”“刘欢老师听到会不会哭?现在年轻人很少敢碰他的歌了”。

很多人说“刘欢的歌是时代的BGM”,可这话太轻了。他的歌哪是BGM?是刻在几代人DNA里的鼓点——是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气,是千万次的问里“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”的追问,是从头再来里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”的韧劲。这些歌里,有父辈年轻时的汗味儿,有我们小时候跟着电视机咿咿呀呀的懵懂,有长大后摔了跤咬着牙想起的底气。

可现在,刘欢的歌越来越像“洪水猛兽”。

以前翻唱节目里,选手选刘欢的歌,会被夸“有胆量”;现在综艺里,导师听到“我要唱刘欢”,会下意识皱眉:“这个音太高,情感太重,很难驾驭”。不是唱不好,是现在的人太急了。刘欢的歌像一锅老火汤,得慢火熬,文火炖,得把人生的滋味都渗进旋律里,可现在流量赛道上的歌,恨不得三十秒出副歌,三秒钟上热搜,谁还耐得了性子,去品“心若在梦就在”背后的百转千回?

可这个十九岁的男生,偏是不信邪。

视频里他唱到“看成败人生豪迈”时,脖子上的青筋都绷起来了,不是刻意炫技,就是想把这几个字砸进人心里。评论区有人扒出他的背景: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,就是普通理工科,平时在短视频平台发点弹吉他的日常,粉丝不多,但每条评论都有人认真回“唱得真好”。

我突然想起去年有个新闻,某音乐节上,一个刚毕业的乐队唱亚洲雄风,底下全是跟着大合唱的中年人。当时有人说“怀旧罢了”,现在才明白,哪里是怀旧?是年轻人突然发现,那些被说“过时”的歌里,藏着比“爱你一万年”更有劲儿的东西。

刘欢的歌里,从没有小情小爱。他的弯弯的月亮唱的是故乡的月亮,不是男欢女爱;向天借五年唱的是对生命的敬畏,不是无病呻吟。这种“大”,不是口号,是实实在在的重量——就像他当年唱北京颂歌,唱的不是歌,是那个年代里,人对家最朴素的热爱。

现在的年轻人,缺这种“重量”吗?

未必。我们看到00后整顿职场,看到年轻人用“数字游民”对抗内卷,看到考研考公大军里挤满了“再试一次”的人——他们不是没有梦,只是梦被碎片化的信息冲得太碎了,需要一首从头再来,把那些散掉的梦,一块块捡起来。

这个十九岁的男生,大概就是那个捡梦的人。他唱的时候没想那么多,可能就是觉得“这首歌有劲儿”,可能就是想“让更多人听到刘欢老师的好”。可恰恰是这种“没想太多”,让歌回到了最本真的样子:不是为了流量,不是为了点赞,就是为了那句“看成败人生豪迈”,值得被更多人听见。

前几天刷到他的更新,他在视频里说:“谢谢大家喜欢,其实刘欢老师的歌,比现在的很多歌都‘燃’。”

底下有人问:“你下一首唱什么?”

他笑了一下,说:“唱好汉歌吧,我爸总说我唱得没他大声。”

我突然觉得,这哪里是十九岁学生唱刘欢的歌?

分明是一代人在给另一代人递话:那些你年轻时唱得热血沸腾的歌,我们捡起来了,而且,我们会带着它们,一直往前走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