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把好汉歌唱进北大课堂?刘欢老师的教学魅力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?”

提起刘欢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“华语乐坛的活化石”“好汉歌里一声吼穿云霄的歌者”。但若你走进北京大学的EMBA课堂,会惊讶地发现:这位舞台上激情澎湃的“天王”,讲台却成了另一个主场——西装革履、侃侃而谈,用30年音乐积淀拆解“流量与经典”“商业与艺术”的辩证关系,连案例都带着烟火气:“你们听过甄嬛传的‘杀鸡式’演唱吗?来,我们用声带闭合原理分析一下,为什么华妃冷笑那声‘贱人’能让人起鸡皮疙瘩”。

北京大学刘欢老师怎么样

从舞台到讲台:他不是“跨界”,是把音乐玩成了“立体教科书”

2017年,刘欢受邀成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导师,教音乐赏析与管理决策。当时不少人不解:“一个唱歌的,能教商学院学生什么?”但第一节课,他就用3个问题打破了所有人的刻板印象:“为什么拉德斯基进行曲能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固定曲目?为什么故宫纪录片用故宫的记忆比用流行歌更显厚重?如果让你为一个快消品设计广告音乐,3秒内抓耳和30天后让人记住,哪个更重要?”

北京大学刘欢老师怎么样

这些问题,本质上是在教“审美即判断力”。“音乐不是孤立的,”刘欢在采访中曾说,“我教学生听的不是和弦,而是‘听什么能打动人,为什么打动人’,这对他们做决策很重要——当你能判断什么是‘好’,自然就知道什么是‘值得’。”

课堂上,他拒绝照本宣科。讲“民族音乐的魅力”,他会带着学生分析茉莉花的旋律如何在1926年普契尼的图兰朵中流转,又如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被张艺谋重新编排;聊“流行音乐的生命周期”,他放起了自己1993年创作的弯弯的月亮,调侃:“那时候我唱这个,有人说‘太小众了’,结果现在短视频里10个翻唱有8个带BGM。你们看,经典不过是‘当时没被发现的大众’。”

北京大学刘欢老师怎么样

“我不是‘导师’,是‘分享者’”

在北大学子口中,刘欢的课有个外号——“最不像专业课的专业课”。没点名签到,但阶梯教室永远坐满;没人强迫记笔记,但课后讨论群能从晚上9点吵到凌晨2点。

“有次我们争论‘AI能不能取代作曲’,刘欢老师没站队,而是放了一段AI生成的二泉映月,又放了阿炳的原始录音。”2021级北大EMBA学生李铮记得,“他说:‘AI能模仿二胡的颤音,但模仿不了阿炳拉琴时漏风的风箱声——你们看,技术可以复制技巧,但复制不了“人味儿”’。那一刻突然明白,他教的不是音乐,是‘如何用人的温度对抗算法的冰冷’。”

他的“不端”,反而让学生更愿意靠近。有次学生问:“您现在还会熬夜写歌吗?”他直言会,“比如给山河令写一念一生,‘此心安处是故乡’那句,我哼了半个月,半夜爬起来记备忘录,结果把我太太吵醒了,她骂我‘有病啊’”。台下哄笑,他却认真补充:“做任何事,都要有这么点‘走火入魔’的劲儿,不管是写歌还是做生意。”

“刘欢老师让我们看见:热爱,才是最贵的学历”

30年音乐生涯,刘欢拿过几乎所有重要音乐奖项,却总说自己“最在意的,是北大学生群里那句‘刘老师的课,听了觉得生活有奔头’”。

有学生毕业后创业不顺,给他发消息:“老师,我现在每天加班,觉得自己像个零件。”刘欢回:“你听过明天会更好吗?我们当年录这首歌,50多人在录音室站了12个小时,汗流浃背,但每个人都觉得‘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’。你现在觉得自己是零件,是因为你忘了你零件的意义是什么——你要先觉得‘这个事儿有意思’,才能把它做有意思。”

这不是鸡汤,是“过来人”的通透。他给学生的课件里,没有KPI模型,只有“杜甫的‘语不惊人死不休’和流行歌的‘抓耳旋律’,本质都是‘对极致的追求’”;毕业贺视频里,他没讲大道理,而是清唱了一句从头再来:“心若在,梦就在,天地之间还有真爱”——跑调了,但学生说:“那比任何专业唱腔都让我们想哭。”

写到最后

有人问:“刘欢老师到底怎么样?”或许答案藏在北大教室的掌声里,藏在学生深夜发的朋友圈里——“今天课上说‘不要怕被说‘小众’,你喜欢的,总有人会懂’,突然没那么焦虑了”。

这位唱着好汉歌走过半生的大师,在讲台上没留下什么“成功秘诀”,却让每个见过他的人明白:真正的厉害,从来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璀璨,而是能把热爱揉碎了放进生活,再用生活点亮别人——这大概就是“老师”二字,最动人的样子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