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上鲁豫有约,为何聊到女儿时眼睛都亮了?老艺术家的“真话”比歌还戳心!

最近打开鲁豫有约,本以为又是老面孔的新故事,没想到刘欢老师的这期采访,直接让多少人笑着笑着就哭了。那个我们熟悉的、唱完好汉歌能把舞台点燃的男人,坐在鲁豫对面时,突然变得像个邻家大叔——会自嘲发福,会提起女儿时偷偷红了眼眶,甚至会认真地说“现在觉得,能每天陪家人吃饭,比拿多少奖都踏实”。

刘欢鲁豫有约

很多人都说:“看刘欢的采访,像喝了杯温茶,不烫,却暖到心里。”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对话,能让见惯了大场面的他卸下所有光环?又是什么,让鲁豫这次放惯了“犀利”的提问,反倒成了最耐心的倾听者?

1. 他聊的不是“歌神”的故事,是“刘欢”的人生

刘欢鲁豫有约

提到刘欢,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大概是“传奇”。从1987年央视青歌赛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火遍全国,到后来的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,再到好汉歌里一声“大河向东流”,他的歌几乎刻在了几代人的DNA里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那个在舞台上声如洪钟的“歌神”,私下里会是什么样子?

采访一开场,鲁豫没聊音乐,没聊奖项,反而指着屏幕上刘欢的照片打趣:“您这肚子,是这几年‘养’出来的?”没想到刘欢一点不避讳,哈哈笑起来:“可不嘛!以前年轻那会儿,为了保持体型,我连米饭都不敢多吃。现在?现在想开了——人这一辈子,光盯着‘好看’有什么用?能吃能睡,陪孩子疯,陪老婆唠嗑,比什么都强。”

他聊起年轻时的“较真”。为了唱好北京纽约,他每天泡在录音室十几小时,嗓子练到出血,“那时候就觉得,‘刘欢’这两个字不能砸了”。可现在回头看,“年轻时拼了命想证明自己,现在倒是觉得,能把普通日子过明白,才叫真本事”。

最让人动容的,是他说起女儿。刘欢有个女儿叫刘英子,今年已经26岁。提到她,刘欢的眼神瞬间软了下来:“我女儿小时候,我总在外面演出,陪她的时间特别少。有次她画了幅画,上面有我,有她妈妈,还有一只小狗,她妈妈问‘小狗是谁呀’,她指着画里的小人说‘这是爸爸的替身,因为爸爸老不回家’。”说到这儿,他停顿了一下,抿了抿嘴,“当时我心里啊,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。”

现在女儿大了,他学会了“追着孩子跑”:“每次她回家,我都提前去菜市场买菜,问她想吃什么。其实我的厨艺一般,但她爱吃,我就做得起劲。上周她跟我说‘爸爸,我同事说你做的红烧肉比餐厅的还香’,你猜我怎么着?我高兴得晚上都没睡着。”

2. 鲁豫的“软”提问,藏着访谈的最高境界

都说鲁豫的采访“直来直去”,这次却少了“咄咄逼人”,多了“推心置腹”。她没有追问“你为什么这么多年没出新歌”,反而问“你现在最享受的时刻是什么”;没提“你接不接综艺”,反倒聊“你跟李老师(李咏)当年主持节目,有什么好玩的事”。

刘欢说,他喜欢这种“聊天的感觉”:“鲁豫这次没把我当‘嘉宾’,当成了‘朋友’。朋友聊天,哪有那么多‘必须回答’的问题?就是随便聊聊,说说心里话。”

其实鲁豫的“软”,不是放弃深度,而是更懂“放下预设”。她没把他框在“艺术家”的身份里,而是去触摸一个普通父亲的柔软、一个中年男人的豁达。当刘欢说起“现在觉得‘名’和‘利’都是浮云”时,她没有追问“为什么这么说”,而是轻声问:“那现在对你来说,什么是‘不浮云’的?”

这个问题,让刘欢的眼睛突然亮了:“每天晚上,我女儿敲门进来,说‘爸爸,我想跟你聊聊天’,那一刻,我觉得比任何掌声都值钱。”

3. 为什么我们爱看“不完美”的他?

这期节目播出后,评论区有人说:“以前觉得刘欢是‘神’,现在发现他是‘人’。”

是啊,我们总习惯把明星推上“神坛”,却忘了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。刘欢会为了发胖自嘲,会因为女儿的话偷偷难过,会在采访里坦然说“后悔陪家人的时间太少”——这些“不完美”,反而让他更真实、更可爱。

就像他说的:“唱歌是我的工作,但生活是我的主场。工作再忙,也不能把生活丢了。”这句话,戳中了多少在现实里奔波的普通人:谁没有为了梦想错过家人的时刻?谁没有在深夜里问过自己“值不值得”?但刘欢告诉我们,重要的是“后来想明白了”,然后“赶紧去补”。

写在最后

看完整期采访,突然明白为什么几十年来,刘欢的歌一直能火。不是他的技巧有多高,不是他的名气有多大,而是他的歌里有“人味”,他的故事里有“真情”。就像他在节目最后说的:“唱歌最重要的是‘真’,不管是唱给别人听,还是过给自己的日子,都得是真的。”

或许,这就是鲁豫有约这期节目最打动人的地方——它没让我们看到一个“高高在上”的歌神,而是看到了一个会笑、会哭、会后悔、会珍惜的普通人。而这样的刘欢,比任何舞台上的他,都更让我们动容。

下次再听好汉歌,或许你会想起屏幕上那个笑着摸肚子的男人,想起他说“能陪家人吃饭,比拿多少奖都踏实”。原来,最好的歌,从来不是唱出来的,而是活出来的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