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2008年奥运会,刘欢那英的我和你为何成了无数人心中“过不去的坎”?

那年夏天,北京城的夜晚总带着点特别的燥热,却又被一种说不出的庄重裹着。鸟巢的钢结构在晚风里泛着光,像一枚嵌在城市中心的勋章。而真正让人心里发烫的,不是开幕式本身的宏大,而是刘欢和那英站在舞台中央,开口唱出“我和你,心连心”的那一刻——十五年过去,这首歌还像根细刺,扎在很多人记忆的角落,时不时泛起酸软。

为什么偏偏是他们俩?

张艺谋选人的时候,大概也琢磨了很久。当时国内乐坛能扛住这种场面的,掰着手指数就那么几个,但要说“国民度”和“声线厚度”同时在线,还得是刘欢和那英。

刘欢那英08奥运会

刘欢是什么人?“中国流行音乐教父”的称号不是白来的,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好汉歌,他的声音早就刻进几代人的DNA里。高亢、醇厚,自带一股“顶天立地”的劲儿,可到了08年,他头发也少了些,眼角有了细纹,唱歌时总习惯性地眯着眼,像要把每个音符都嚼碎了咽进心里。

那呢?她就是“那姐”,直爽、带劲儿,征服征服唱得人头皮发麻,可她也能在征服里藏着三分软,在默里酿着七分伤。她的声音像老陈醋,初听有点冲,回味却满是醇香——正好能中和刘欢的“烈”,调成一杯刚好的温酒。

有人说,这俩人凑一块儿,像“铁做的汉子和棉做的女人”,可偏偏就是这“铁”和“棉”,揉出了我和你最该有的样子:一个举重若轻,一个润物无声,把奥运的“大”,唱成了人心的“暖”。

排练室的“较真儿”和鸟巢的“空镜头”

后来南方人物周刊写过,这首歌的MV,镜头没用华丽的特效,就固定机位拍他们两个人。刘欢穿着黑色中山装,站得笔直,像棵老松;那英一袭红裙,头发微微卷着,指尖总忍不住攥住衣角——据说她紧张,彩排时唱错好几句词,急得直跺脚,回头就骂刘欢:“你笑什么笑!你是不是早就会了?”

刘欢就慢悠悠地喝口水,说:“我没笑你,我想起我闺女了,奥运会那年她六岁,在家看电视,盯着屏幕问我‘爸爸,那个阿姨声音好好听,她是不是哭啦?’”

后来真到了现场,全球几十亿人看着,全场黑下来,一束光打在他们身上。刘欢开口第一句“我和你,心连心”,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,又稳又沉;那英接“同住地球村”,尾音微微颤,像怕惊扰了什么。唱到“为梦想,千里行”的时候,镜头扫过观众席,外国运动员在抹眼泪,志愿者举着国旗手在抖,连李宁举着火炬跑鸟巢上空,眼角都是红的。

谁还记得当时彩排的细节?刘欢为了“我和你”三个字的气口,跟导演磨了半天:“不能喊,得跟说悄悄话似的,得让全世界都觉得,这是在跟他们聊天。”那英为了“相拥在梦中”的“拥”字,练了不下百遍,她怕自己唱得太用力,破坏了那种轻飘飘的温柔。

十五年后,为什么还是听不得这首歌?

前几天翻到个评论,有人说:“每次KTV唱我和你,点到这首歌就没人抢麦,不是唱不好,是不敢唱。刘欢的高音像座山,你怕自己翻不过去;那英的细腻像条河,你怕自己淌不过来。”

其实哪是怕唱歌本身,是怕唱出了那个夏天的回忆啊。那时候我们刚经历了汶川地震,举国上下憋着股劲儿,想证明自己能行;那时候还年轻,觉得2008年离好远远,觉得“百年奥运”这种词,是给教科书写的。结果刘欢和那英用一首简单的歌告诉我们:宏大叙事不必靠喊,真正的力量,是轻轻握住手时的体温。

前阵子采访那英,她聊起这首歌,突然就红了眼眶:“现在我听到‘北京欢迎你’,还是觉得热闹,可听到我和你,心里就空落落的。刘欢现在唱不了这么多歌了,可他跟我说,等他嗓子好点,我们俩还得再合一次,不为别的,就为08年鸟巢里那束光。”

你看,有些歌从来不是“流行”,是“刻进时代里的痕迹”。就像08年那晚的月亮,没多圆,也没多亮,可所有人都记住了它照在两个人肩头时,那温柔得能掐出水来的样子。

下次再听到我和你,你可能会想起自己当时在哪儿,和谁在一起,看完了开幕式就跑到楼下放烟花。没关系,这才是歌的意义啊——它不只是声音,是我们心里那一声,最轻也最重的:“我看见了,我们都在一起。”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