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流量当道的年代,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“唱跳rap”“数字专辑销量破亿”“粉丝控评屠榜”这类热搜词汇。但前几天刷到一条刘欢的旧采访,他皱着眉头说:“艺术这东西,容不得半点水分。你不下岗谁下岗?”这话像根针,突然扎进了被泡沫包裹的娱乐圈——这些年,到底是谁在“下岗”?又是谁该“下岗”?
一、刘欢的“硬气”,从来不是说说而已
要说娱乐圈里真正“不啃老、不炒作、只认作品”的老艺术家,刘欢肯定能排进前三。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到好汉歌,从弯弯的月亮到北京欢迎你”,他的歌火了四十多年,却几乎没传出过任何负面新闻。有人问他:“现在流量明星片酬千万,您觉得公平吗?”他直接回:“我对‘公平’没兴趣,我只对‘好坏’有判断。”
这话听着冲,但细想一下,不就是行业最该有的标准吗?前几天看到他给新人上课的视频,黑板上写着“音乐的本质是表达”,下面坐着坐满了练习生,有人却在偷偷刷手机。刘欢没发火,就淡淡说:“你今天练不好,明天自然就有人替你练。观众的眼睛,比你的经纪人还雪亮。”
你看,真正的底气,从来不是靠热搜和数据堆出来的,是手里有“活儿”,心里有“标准”。
二、被“流量”偷走的岗位,到底是谁的?
说到“下岗”,很多人 first 想到的是过气艺人。但仔细琢磨琢磨:这些年,真正被“挤出”行业的,难道是那些红了又淡的明星吗?不,是那些本该被看见的“普通人”。
比如说作曲。以前一首大火的剧,背后有个叫李海鹰的作曲家;现在一部顶流电影,配乐可能直接从国外买现成的。不是没人会写,是没人愿意等——等作曲家打磨三个月,不如让粉丝花钱给“数字专辑”打榜来得快。结果呢?观众听着千篇一律的电音,吐槽“现在的剧连配乐都这么敷衍”,可谁还记得,十年前连水浒传的配乐都能做成专辑?
再比如编剧。流量明星的剧本,台词全是“啊啊啊”和“你爱我吗”,改稿的时间都不够助理修图的时间。真正的编剧呢?要么在给短视频写“10秒爽剧情”,要么在改“大数据要求的甜宠套路”——剧本越来越像流水线,观众却越来越不爱看电影院。这不是编剧不行,是行业早就不给他们“留位置”了。
刘欢说“你不下岗谁下岗”,不是说针对某个人,是说那些“凑合”“糊弄”“只看钱不看活”的人,早就该被“淘汰”了。可问题是:真正被淘汰的,不该是他们;那些本该靠作品出头的人,为什么反而“下岗”了?
三、“下岗”的真相:我们到底在消费什么?
去年有部小众纪录片,讲京剧老艺人传承的故事,弹幕里有人说:“这谁看啊?不如看蔡徐坤的舞。”今年有档音乐综艺,请了几个学院派歌手,被骂“过时”“没流量”。再看看现在的榜单:专辑销量靠粉丝“集资打榜”,电影票房靠“锁场”“刷屏”,就连综艺里的“唱跳”,都在比谁的表情管理更“甜”。
我们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:越没实力的,越会营销;越花里胡哨的,越受欢迎。那些真正“十年磨一剑”的人,反而成了“异类”。刘欢说这话的时候,可能也在想:到底是谁把行业的标准,从“好不好”变成了“红不红”?
前两天看到一个采访,有个年轻歌手说:“我想写好歌,但公司让我先拍几个‘剧情反转’的短视频,说这样才能火。”刘欢听到这话,叹了口气:“观众不是傻子,你现在糊弄他们,他们以后就会忘了你。”这话不假,你看那些“昙花一现”的流量明星,哪个不是火了三个月,就被新的“爆款”取代了?
四、最后谁该“下岗”?观众说了算
其实刘欢的“狠话”,背后藏着一丝无奈。他想说的是:娱乐圈的“下岗”,不该是“强者恒强”的淘汰,而该是“劣币逐良币”的清除。那些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,那些靠炒作吃饭的人,那些把观众当傻子的人,才真的该“下岗”。
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观众,能不能用手中的“遥控器”和“鼠标”,给真正的好作品、好艺人,留一个位置?下次看到“数字专辑销量破亿”,别急着点赞,先听听歌好不好听;下次看到“霸总甜宠剧”,别急着追剧,先看看剧本有没有逻辑。
刘欢的歌之所以能火四十年,不是因为他有多少粉丝,而是因为好汉歌里的豪情,千万次的问里的深情,到现在还能让我们跟着唱。这才是“作品”的力量,这才是“行业”该有的样子。
所以最后想问一句:当刘欢说“你不下岗谁下岗”的时候,你心里有没有想过——如果有一天,真正被“淘汰”的是那些“会唱歌的人”,那我们,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