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总说“那一种”,现在娱乐圈为什么还找不到了?

要说娱乐圈里真正“活得通透”的人,刘欢算一个。从1987年北京流行乐坛“七小龙”的青涩少年,到如今头发花白、在歌手舞台上依然能震碎耳膜的“歌坛大哥”,他待在圈子里快40年,没闹过绯闻,没炒过人设,甚至很少上综艺——可只要他开口说话,整个行业都会竖起耳朵听。

刘欢说的那一种啊

前几年他做中国好声音导师,有位学员唱得技巧拉满却情感空洞,他没直接批评,只慢悠悠说了句:“你这唱歌的架势,是准备把房顶掀了,可人家房顶上住的,是老百姓的日子啊。你得让人家听了心里发暖,不是吓一跳。”后来采访,记者问他觉得现在的歌手缺什么,他点根烟,叹口气:“缺了‘那一种’。就……那种把歌当命唱的人,不是把歌当工作当流量的人。”

“那一种”,到底是什么一种?

刘欢说的那一种啊

你品品,刘欢口中的“那一种”,是“磨破鞋也要找好歌”的较真

1990年,刘欢唱弯弯的月亮,一夜红遍大江南北。但少有人知,为了这首歌,他在录音棚里磨了整整三个月。那时候没有修音软件,全靠真声和情感,他一遍遍试不同的咬字方式,甚至跑到胡同里听老大爷们拉二胡,学他们唱市井小调时的“那股子劲儿”。制作人后来回忆:“有次他感冒失声,戴着口罩在棚里哼,眼泪把口罩都浸湿了。他说‘这歌里住着的是咱们自己的日子,不能糊弄’。”

这种“较真”,在他后来唱好汉歌时更明显。98版水浒传要主题曲,剧组找了好几个歌手,都不满意。刘欢拿到词是半夜,看着“大河向东流啊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,突然来了精神。他没按常规的路子写,反而把河北梆子的高腔和摇滚的劲儿糅进去,前奏一起,就让人感觉“梁山好汉从电视里走出来了”。后来才知道,他为这歌专门去山西老区采风,跟着老乡在山坡上吼山歌,嗓子都喊哑了——可他说:“好汉的歌,就得有黄土高原的土味儿,有江湖的烟火气。”

现在的歌手,有几个肯为了一首歌“磨破鞋”?写歌有团队代笔,录音靠AI修音,上台对口 lip-sync,连跑场子都能用“替身”。前几天刷到某个顶流歌手的“幕后花絮”,录音师帮他调修音,他皱着眉说:“老师,这个音高能不能再‘假’一点?听起来更‘科技感’。”刘欢要是听到,大概会摇着头说:“这不是唱歌,这是玩积木啊。”

再看看,“那一种”是“流量来了也得先看这歌值不值得唱”的清醒

2018年,歌手邀请刘欢当首发导师,很多人劝他:“欢哥,这节目现在主打‘逆战’‘突围’,您这岁数压阵是稳,但别太较真,娱乐娱乐就完事儿了。”他倒好,第一场就选了甄嬛传的凤凰于飞,还特意学了古琴现场伴奏。唱到“旧梦依稀,往事迷离”,他闭着眼,手指在琴弦上颤,那股子岁月的味道,让屏幕前的我都起鸡皮疙瘩。

后来有媒体问他:“您接节目的标准是什么?是看酬劳,还是看热度?”他笑了:“酬劳是歌得‘有嚼头’。观众听完了,能咂摸出点东西,我这嗓子就算没白费。”他曾在一次访谈里拒绝过一个千万级别的商业代言,对方是饮料品牌,非让他唱“甜甜的,快乐多”之类的口水歌。他直接说:“我唱不了那个,我嗓子不行,唱不出‘塑料味’。”

反观现在的娱乐圈,“什么火唱什么,什么红接什么”成了共识。昨天还是“甜心妹妹”,今天转型“酷飒rapper”;上个月唱古风,这个月就搞电音。有个流量歌手发新歌,宣传文案写着“融合XX元素、突破自我”,结果歌一出来,旋律是十年前的老调,歌词是拼凑的网络热词。刘欢要是看到,大概会叹口气:“这不是唱歌,这是换衣服啊。歌人的心,得跟歌一起走啊。”

最关键的,“那一种”是“红了也把自己当普通人”的厚道

刘欢当年巅峰期有多火?1992年春晚唱千万次的问,大街小巷的录音带里全是他的声音;拍北京人在纽约,主题曲相约一九九八那英和他合唱,成了几代人的KTV金曲。可他从没飘过,有次在胡同里被大妈认出来,大妈激动地说“小刘啊,给我签个名!我家丫头天天听你的歌!”他笑着接过大妈递来的破本子,一笔一划签完,还问:“丫头最近学习咋样?别光听歌,得把文化课跟上去。”

这种“厚道”在他对待后辈时更明显。2013年中国好声音有个学员叫李维,是个害羞的理工男,唱歌时手都在抖。刘欢没淘汰他,反而下台给他递水,说:“你别紧张,咱就当在家给邻居唱。这歌里有你的故事,说出来比唱出来还动人。”后来李维说,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刘欢蹲下来跟他说“孩子,你嗓子里有金子”的样子。

现在的“前辈”呢?有的组队录综艺,抢C位抢到撕破脸;有的带新人,张口闭口“你得叫我前辈”“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”;更有的被拍到耍大牌,对工作人员呼来喝去。刘欢要是看到,大概会摇着头说:“这哪是前辈,这是‘地主家傻儿子”啊。真正的艺人,得记得自个儿也是从‘穷小子’过来的。”

为什么“那一种”越来越少了?

前不久跟一个资深的音乐制作人喝酒,他说现在造星就像“做快餐”:找几个好看的崽,练三个月舞,写两句口水歌词,拍几个酷炫的MV,再买点热搜数据,“新星”就出炉了。至于“唱功”“情感”“音乐性”,“那是下辈子考虑的事”。

资本要“快”,流量要“热”,观众被“喂”习惯了耳朵,也越来越“懒”——能跟着哼几句就行,谁还管你是不是“把歌当命唱”?可刘欢还在坚持,前两年他发了张新专辑,只有10首歌,录了两年。有歌迷问他:“为什么发得这么慢?”他发了条朋友圈,配着自己在书房弹钢琴的照片,写着:“好酒不怕巷子深,好歌不怕等。等得起,才唱得真。”

说真的,刷着短视频里那些“魔改神曲”“对口秀”,突然特别想听听刘欢唱的“那天边飘着熟悉的云彩,它不停地向我召唤”——它不是飘在天上的云,是刻在心里的日子,是真正把“人”活进“歌”里的那一种。

刘欢口中的“那一种”,或许真的越来越少了。但只要我们还想听“能扎进心里的歌”,还在等“把歌当命唱的人”,那就还“有救不是吗”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