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一句“解散中国好声音”,是恨铁不成钢还是行业集体困局的必然?

说到中国好声音,很多人的记忆还停留在2012年夏天——那英在转椅上回头时的惊讶,杨坤带着32场“我求求你”的傲娇,刘欢老师一开口就被“灵魂”封神的千万次的问。那时候的周末晚上,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,等着听一首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歌,等一个素人选手被四位导师抢着要。可十几年过去,这档曾经扛起中国音乐综艺大旗的节目,如今却连声音都弱得像蚊子叫。直到前段时间,刘欢在一档访谈里突然提到“中国好声音不如早点解散”,这话像颗炸弹,一下子把所有人都炸懵了:那个总说“音乐是第一位的”刘欢,怎么会说出这么“狠”的话?

刘欢说中国好声音

从“国民综艺”到“烂片之王”,到底差了哪几步?

刘欢这话,与其说是“一刀切”,不如说是积怨已久的“最后通牒”。作为从第一季就坐镇的“定海神针”,他比谁都清楚这档节目是怎么一步步从“选真声音”变成“玩流量游戏”的。

刘欢说中国好声音

还记得第一季的梁博吗?这个戴着棒球帽、话不多的小伙子,凭着一首花火让那英当场落泪,让刘欢直呼“这是我要找的声音”。那时候的评判标准很简单:你唱得好,就能被看见。可后来呢?节目开始赛制内卷——“Battle”“抢人”“盲选转椅”一轮接一轮,赛复杂了,音乐却变味了。选手们不再琢磨怎么把歌唱进人心,而是琢磨“哪个导师表情管理到位”“哪个镜头能让自己上热搜”。

更扎心的是选手的“流水线包装”。前几年节目捧红的几位冠军,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记得他们的代表作?反倒是各种“撕逼”“内幕”“黑幕”抢占了热搜头条——有网友扒出某选手声音“修得太离谱”,有人质疑导师“是否提前内定”,甚至有人曝出“选手私下收礼物”……当综艺感压过了音乐性,中国好声音早就不是那个“好声音”了。刘欢曾在后台说过一句大实话:“现在来这里的选手,不少是来‘碰运气’的,不是来‘做音乐’的。”这话听着让人心疼,却也戳中了最要害的问题:节目忘了自己是从哪条河上来的。

刘欢说中国好声音

刘欢的“较真”,为什么成了节目里的“另类”?

在几季导师里,刘欢大概是“最不合群”的那个。别人都在玩梗、炒CP,他却总在认真抠细节——选手转音准不准?编曲有没有逻辑?歌词有没有真情实感?第四季有个学员唱从前慢,刘欢点评时直接说:“你唱得很技巧,但少了点‘慢’的味道,像在背歌词,不像在讲一个故事。”这种“较真”,在当时的热综艺里显得格格不入,却也恰恰是中国好声音最该有的“样子”。

他曾不止次在节目里“得罪”人。比如有选手选了一首很火的网络神曲,他直接说:“这种歌火的快,死的也快,你把它唱成比赛曲目,是在浪费自己的声音。”还有导师为了抢人故意贬低其他学员,他会打断:“先别急着夸,咱们先说说他这首歌哪里唱得好,哪里还能改。”这种不媚流态、只重音乐的态度,让他成了很多观众心里的“良心导师”,可也让他眼睁睁看着节目越来越“跑偏”。

如今的选秀市场,早已经不是音乐说了算。“颜值即正义”“话题等于流量”成了潜规则,连中国好声音这种曾经的“专业标杆”,也开始请流量明星当导师,靠明星的私生活炒热度。刘欢的“解散论”,与其说是对节目的失望,不如说是对“音乐综艺荒漠化”的焦虑——当观众已经对“修音”“剧本”“炒作”免疫,当选手的终极目标不是“做好音乐”而是“快速成名”,这样的节目,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

行业的“病根”:谁把“好声音”变成了“坏生意”?

说到底,中国好声音的没落,不只是它自己的问题,更是整个行业的缩影。这几年的音乐综艺,要么打着“音综”的旗号做“恋综”(比如某档节目让导师和选手组CP炒热度),要么靠“导师互撕”“选手卖惨”撑收视,真正沉下心做音乐的,屈指可数。

平台方难辞其咎。为了追求短期流量,他们不断赛制创新——“好声音”变成“好声音的轮回”,“新歌声”又变回“好声音”,内核却越来越空。制作方也有问题:宁愿花大价钱请流量明星当导师,也不愿意多花点时间打磨选手的声音;宁愿花时间剪辑“导师吵架”的片段,也不愿意多给几秒镜头表现歌曲的细节。观众的审美越来越刁,可节目制作却越来越敷衍,这种“供需错位”,最终只能让观众用遥控器投票——关掉电视。

更让人唏嘘的是,那些从中国好声音”走出来的素人选手,有多少真正在音乐路上走下去了?有人夺冠后发了几首“口水歌”就消失,有人靠综艺人设圈粉后转型演员,真正像梁博那样沉下心做音乐的,少之又少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节目的问题:它只负责“造星”,却不负责“养星”;它只想捧出“下一个爆款”,却忘了给“真正的好音乐”一片土壤。

回到最初:我们需要的,到底是一档什么样的“好声音”?

刘欢说“解散”,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在提醒现在:别忘了,一档叫“好声音”的节目,最该有的,是“好声音”。

我们需要的,不是赛制多花哨,而是选手敢把真唱出来;不是导师多会抢人,而是他们能真帮选手找到自己的声音;不是节目多能炒话题,而是它能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里,听到一首能打动人心的歌。就像第一季那英说的:“我希望他们站在这里,是因为歌声,不是因为别的。”

其实中国好声音的底子一直都还在——刘欢的耳朵、那些还愿意认真唱歌的选手、屏幕前期待好音乐的观众。只是,当节目被流量裹挟,当制作被利益绑架,它差点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。

那么最后想问问大家:如果一档节目,已经听不到“好声音”,它还能叫“好声音”吗?或者说,我们还需要这样一档“好声音”吗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