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刷到一个旧访谈,刘欢靠在沙发上,胳膊搭着扶手,慢悠悠说了一段话:“现在谁还说自己不会唱歌?想唱歌的,谁不会呢?” 语气淡淡的,却像往平静湖面扔了颗石子,不少网友炸了锅——这是在说现在的歌手门槛太低?还是暗讽某些“歌手”其实连基本功都没有?
要聊这话,得先说说刘欢的“底色”。华语乐坛里,能被尊一声“老师”的不少,但像他这样,既唱过好汉歌这样国民度爆表的歌,又在中央音乐学院当教授带学生,还当过中国好声音好几季导师的人,属实是“实战派+学院派”的双重标杆。他说话,从来不是为了博眼球,更像个憋不住的“老派音乐人”,看到行业里让他着急的事,就得叨叨几句。
那他这话,到底指向谁呢?是想说现在的人“太敢唱”了?好像也不是。真要较真,现在去KTV,谁还没俩能唱的歌?短视频平台上一抓一大堆“翻唱博主”,有的粉丝几万,甚至几十万,能说人家“不会唱歌”?可问题在于,“会唱歌”和“会当歌手”,压根不是一回事。
你想想,刘欢刚出那会儿,想当歌手,得先在歌舞团练几年基本功,气息、音准、咬字,样样都得过关。后来上电视,还要过层层筛选,不是长得好看就能上台的。可现在呢?选秀节目、短视频算法,捧了多少“天赋型选手”?——可能一首歌没学过,全靠修音,靠团队包装,靠人设营销,就成了“顶流歌手”。刘欢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估计心里在想:“唱歌这事儿,怎么能这么糊弄?”
前几年他当导师时,有个选手飙高音靠喊,他直接点评:“唱歌不是比谁嗓门大,是比谁有控制力。” 那时候他就看不惯“炫技式唱歌”,觉得情感和技巧得平衡。现在他说“谁不会唱歌”,某种程度上,是在敲打这种“重形式、轻内容”的风潮——当一个歌手的“本领”只剩下会摆pose、会玩转音,甚至只会对口型,那这“唱歌”的门槛,是不是有点太低了?
当然,也有人说,刘欢这是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,时代不一样了,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表达方式。这话有道理,但搞错重点了。刘欢反对的从来不是“新表达”,而是“没真本事”。你看那些真正被记住的年轻歌手,像周深,音域宽到离谱,却天天说自己“嗓子不行”;像毛不易,词写得扎心,采访时总强调“我是写歌的,不是唱歌的”;像黄霄雲,古典科班出身,上综艺还敢自嘲“我是练习时长两年的练习生”——这些“会唱歌”的人,反而最怕被说“不会”,因为他们知道,唱歌这碗饭,端得稳不稳,靠的是真东西,不是流量和炒作。
说到底,刘欢那句“谁不会唱歌”,更像是对整个行业的一句反问:当“歌手”的头衔变得像网红一样唾手可得,当“会唱歌”的标准从“打动人”变成了“能出圈”,我们是不是忘了,唱歌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?是情感,是真诚,是把心里的歌,唱进别人耳朵里的能力。
下次再刷到某个“歌手”在舞台上光鲜亮丽,不妨多想想:他究竟是在“唱歌”,还是在“表演唱歌”?而刘欢那句看似刺耳的话,或许是这个浮躁时代里,最珍贵的“音乐清醒剂”——毕竟,真正的唱歌,从来不是“谁不会”,而是“谁更用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