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回来,咱们提起许巍,脑子里 first 出来的多半是蓝莲花里那句“没有什么能够阻挡,你对自由的向往”,或是曾经的你里带着烟火气的嘶吼。可要是突然问一句:“许巍唱功到底好不好?”恐怕不少人得卡壳——毕竟他的音域不算宽,现场偶尔还会跑半句调,就连刘欢老师当年在某节目访谈里,都半开玩笑地说过:“许巍的唱功,确实……有提升空间。”
但奇怪的是,这样的声音,挡不住30万人跟着他的吉他合唱,更拦不住从80后到00后,都觉得他的歌是“青春BGM”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许巍的唱功,到底是“硬伤”还是“神来之笔”?
刘欢的“实在话”:从技巧到情感的“偏科生”
刘欢老师何许人也?华语乐坛的“教科书级”唱将,技巧、情感、台风样样顶配。他评价许巍的时候,其实挺坦诚的:“论声音条件和技术精准度,许巍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‘唱将’。他的音域不算特别宽广,有些高音的处理会觉得吃力,气息的长度和连贯性,也比不上科班出身的歌手。”
这话听着像“挑刺”,但刘欢话锋一转:“可许巍最厉害的,是他的‘真’。你听他唱歌,好像不是在‘演’,而是在‘过日子’。比如故乡里那句‘总是在梦里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’,那个尾音的抖动,不是技巧设计的,就是那种骨子里的、压不住的思念。”
说白了,刘欢觉得许巍是“偏科生”——技术面有短板,但情感面直接拉满。就像咱们上学时,有人数学考150,有人语文作文能当范文,许巍属于后者:他可能唱不出华丽的转音,但能把最朴素的句子,唱成扎进心里的刺。
从车间工人到“民谣诗人”:那些“不完美”里的岁月感
许巍的“唱功不完美”,其实藏着他的人生轨迹。早年在西安当车间工人时,他每天面对的是机器的轰鸣和重复的劳动,音乐是他唯一的出口。没人教他怎么用丹田,怎么练共鸣,他就拿着破木吉他,把心里的闷、心里的苦、心里的盼,吼进歌里。
你听蓝莲花的live版,开头那句“没有什么能够阻挡”,有时候破音,有时候气跟不上,但就是那种“不管不顾”的劲儿,好像下一秒就要把喉咙吼出来,才对得起年轻时的执拗。后来成名了,有了更好的设备和团队,他也不刻意去“修”——专辑里那些轻微的换气声、偶尔的沙哑,全留着。因为他说:“那才是许巍的歌。”
反观现在的很多歌手,技巧拉满,音准完美,可听久了总觉得“差点意思”。为什么?因为少了许巍歌声里的“故事感”。他的每一句跑调、每一次气喘,都是“活过”的证据:是流浪过的人,才懂“在脚下在眼前,渐渐辽阔的世界”;是经历过低谷的人,才能唱出“每次故事的小小结局,都是新的开始”。
30万人落泪的不是技巧,是“被唱出心声的自己”
去年许巍“时光·巡回演唱会”重庆站,有人拍下这样一个片段:唱时光时,他站在台上,灯光打在脸上,皱纹比十年前多了不少,声音也带着岁月的沙哑。可全场大合唱响起,“你带我飞向远方,飞向那一片宁静的海洋”,那一刻,30万人跟着他唱,很多人眼里闪着光。
为什么?因为在许巍的歌里,我们看到了自己。那个曾经为了梦想挤公交的年轻人,那个在深夜里哭过却第二天依然要上班的自己,那个“想要仗剑走天涯”却最终被生活磨平了棱角,却依然心里有火的大人。
许巍的“唱功短板”,恰恰成了他的优势。他不用华丽的技巧去“炫技”,只用最直白的声音,把每个人心里说不出的情绪,唱了出来。就像刘欢说的:“音乐的本质是什么?不是技术有多高,而是能不能打动人。许巍打动我了。”
所以啊,回到最初的问题:许巍唱功到底好不好?如果用“铁肺”“高音”“转音”这些标准来卡,他可能确实拿不了高分。但如果问他的歌能不能在十年、二十年、甚至五十年后,依然有人单曲循环,依然有人现场合唱落泪——那许巍,绝对是华语乐坛“唱功”最好的那批人之一。
毕竟,能让30万人一起,在时光里找到自己,这比任何技巧,都来得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