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当年为何说周杰伦“不算传统”,却始终在他C位?

华语乐坛有两个绕不开的名字:一位是站在金字塔尖的“歌坛大哥”刘欢,嗓音醇厚如陈年佳酿,唱功扎实到被载入音乐学院教材;另一位是掀起“中国风”浪潮的“流行天王”周杰伦,用R&B混搭古典,硬是把华语音乐带进了“周氏时代”。按理说,两位分属不同赛道,风格南辕北辙,却总被放在一起比较——而最耐人寻味的,是刘欢对那句“周杰伦不算传统音乐”的评价。

刘欢的“不传统”,是批评还是另一种认可?

2012年,周杰伦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,刘欢作为前辈场外嘉宾接受采访时,被问及对周杰伦音乐的看法。他没有直接吹捧,反而慢悠悠地说:“杰伦的音乐,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音乐。他玩了太多花样,R&B、 hip-hop、古典……但这些花样组合起来,就成了他自己的东西。”

刘欢评价周杰伦

这话乍一听像“吐槽”,但细品会发现刘欢的“弦外之音”。他口中的“传统”,并非指“优秀”,而是“固守框架”。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,刘欢深知古典音乐的严谨,也深知流行音乐的叛逆——而周杰伦,恰恰是用“叛逆”打破了华语乐坛的僵局。

刘欢后来在节目里解释得更直白:“我说的‘不算传统’,是说他不按常理出牌。但你听他的歌,青花瓷的旋律走向,双截棍的节奏编排,哪一句不是深谙乐理?他只是把乐理藏在‘不正经’的包装里,这才是最厉害的。”说白了,刘欢看重的从来不是“是不是传统”,而是“有没有能力打破传统”——而周杰伦,恰恰有这个能力。

当“学院派”遇上“野路子”,为什么是互相欣赏?

很多人好奇:刘欢是科班出身的“音乐正统派”,周杰伦是自学成才的“鬼才创作人”,两人能“对上眼”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
在刘欢的公开采访里,他不止次提到周杰伦的“聪明”。“很多人说杰伦的歌‘口水’,但你仔细看他的和声设计,晴天里那段突然转调的副歌,稻香里口哨与钢琴的复调,全是学院派才敢玩的高阶技巧。”他打了个比方:“传统音乐像一套精心定制的西装,而杰伦是把西装拆了,用牛仔布拼出一件潮牌——看起来不正经,但版型比西装还合身。”

周杰伦对刘欢的尊重更不用提。2018年周杰伦演唱会上,嘉宾刘欢压轴登场,两人合唱千万次的问,周杰伦在台下候场时对粉丝说:“欢哥是我从小听到大的,能和他同台,像做梦一样。”后来采访被问“有没有想向刘欢请教的地方”,他笑着说:“欢哥的现场稳定性,我得学一辈子——我唱歌有时候会‘飘’,他从来不会。”

这种欣赏,本质上是音乐人之间的“惺惺相惜”。刘欢懂周杰伦的“不传统”背后,是对乐理的通透理解;周杰伦明白刘欢的“正统”,是对音乐最虔诚的敬畏。一个用技巧打破边界,一个用功底守护内核,看似对立,实则互补。

为什么刘欢的评价,比“吹捧”更有分量?

娱乐圈里,前辈夸后辈的场面见多了,但刘欢对周杰伦的评价,之所以被反复提起,是因为他从不“捧杀”。

他说周杰伦“不传统”,是因为拒绝用“天才”“鬼才”这种模糊的词搪塞——在他看来,所有“天才”背后,都是日复一日的打磨。他曾公开提到周杰伦的创作习惯:“为了一个鼓点,他能熬三个晚上试音色;为了几句中国风,他能把京剧唱腔拆了重新组合。这种较劲,比‘天分’更难得。”

更重要的是,刘欢从不把自己的“标准”强加给别人。当很多老派音乐人批评周杰伦“歌词听不懂”“旋律太跳脱”时,刘欢却说:“音乐要服务于情感。周杰伦的歌,十几岁的年轻人听着热血,三四十岁的听着怀旧,这才是音乐该有的样子。”这种“兼容并包”的胸怀,让他的评价多了几分温度,少了几分“前辈”的居高临下。

就像他在一次音乐论坛上说的:“真正的音乐人,不该问‘这算不算传统’,而该问‘这能不能打动人’。周杰伦的音乐打动了几代人,这就够了。”

写在最后:当“不传统”成为“新传统”

现在的华语乐坛,早不是“非黑即白”的时代。刘欢的“不传统”评价,不仅是对周杰伦的认可,更像是对整个行业的提醒:音乐的“标准”从来不是固定的,敢于打破、敢于创新的人,终将成为新的“传统”。

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掀起“中国风”狂潮,到现在的年轻歌手把电子、民谣玩出花样,刘欢的这句评价,像一面镜子照着华语乐坛的过去与未来——也许最好的“传统”,就是“不固守传统”的勇气。

而刘欢和周杰伦的故事,也成了乐坛最动人的注脚:真正的艺术家,从不会因为风格不同而互相贬低,只会因为对音乐的热爱,隔着时空彼此致敬。毕竟,能让不同代际的人,都在某首歌里找到自己的回忆,才是音乐最珍贵的“不传统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