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当年那句“你是天生的歌者”给了袁娅维什么?

深夜刷到袁娅维的live片段,她闭着眼摇晃着身体唱Me and Mr Jones,突然想起五年前刘欢在某个音乐节后台对她说的话。那天后台灯光晃眼,音响调试的杂音里,刘欢拍着袁娅维的肩膀说:“你这嗓子,老天爷赏饭吃,不是练出来的,是长出来的。”

刘欢评价袁娅维

后来这句话被翻来覆去传,有人说是“导师偏爱”,有人说是“人情分”,但只要听过袁娅维现场的人,大概都懂刘欢那句话里的重量——在技巧堆砌的乐坛,那种“长在骨头里”的音乐直觉,确实可遇不可求。

刘欢的“听”,从来不是客气话

刘欢评价袁娅维

刘欢在乐坛的地位,早就不只是“歌唱家”三个字能概括的。从弯弯的月亮到千万次的问,他既是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的亲历者,也是能一眼辨出“真东西”的“耳朵”。他当中国好声音导师时,没少给选手泼冷水,说“技巧是工具,不是目的”,说“别用华丽的声音掩盖情感的贫瘠”,甚至直接打断炫技的学员:“你唱得太‘满’了,音乐是留白的艺术。”

可袁娅维站上舞台时,他的眼神完全不一样。记得那期节目袁娅维唱弯弯的月亮,没飙高音,没玩转音,就平平淡淡地用英文唱,尾音里带着点慵懒的沙哑。刘欢点评时突然笑了:“你看,她没想‘唱’这首歌,她是‘在’这首歌里。有些人唱音符,有些人唱故事,她是直接把人拽进了歌里的情绪里。”

后来合作才知道,刘欢说的“天生的”,不是说袁娅维嗓子多完美。她的音域不算最广,高音偶尔会吃力,甚至早期因为风格小众,被嘲过“听不懂”。但她的厉害在于——你知道她在唱歌时,是完全“相信”音乐的。就像画家落笔时笔尖有呼吸,她开口时,每个音符都带着体温。刘欢后来在采访里提过:“她唱歌时,你不用想‘技巧对不对’,只会在想‘这个人此刻在想什么’。”

从“被刘欢点名”到“让刘欢点赞”

袁娅维刚被大家记住时,标签里总带着“刘欢力挺”。但音乐这行,光靠“点名”是走不远的。五年过去了,她没去硬闯主流市场,反而一头扎进R&B和灵魂乐里,发了两张专辑,开了一场又一场小型巡演,甚至因为“不接商演不炒绯闻”,差点被贴上“不红”的标签。

直到去年声生不息播出,袁娅维在舞台上唱吻别,用灵魂乐的节奏重新编排,张学友坐在台下跟着晃身体,杨千嬅抹眼泪。后台刘欢看着镜头笑:“你看,她终于活成了自己的‘天生的歌者’。”

原来刘欢当年那句评价,不只是夸她天赋,更像是某种预言——别着急,慢慢来,把“天生”的东西养得更扎实。袁娅维自己倒很清醒,有次采访被问“有没有想过更红”,她耸耸肩:“红不红是老天的事,唱歌是我的事。刘欢老师当年说我‘长着唱歌的骨头’,要是哪天为了红把这骨头折了,那才真对不起他呢。”

“天生的”,从来不是“躺平”的借口

现在回头看刘欢和袁娅维的这段“评价与被评价”,最动人的不是那句“你是天生的歌者”,而是两个对音乐较真的人,如何用彼此的坚持成全了对方。刘欢愿意用“天生的”去给一个年轻歌手背书,是因为他见过太多“把技巧当本事”的浮躁;袁娅维愿意把这句评价记在心里,是因为她知道“天生”后面,得跟着“一万小时”的磨炼。

就像袁娅维在歌手舞台上唱Love Me Tender时,编曲里加了一段即兴的口哨,简单却让人鼻酸。后来有人说这段“设计得太妙”,她在采访里笑着说:“哪是设计啊,那天嗓子状态不好,看着下面的灯,突然就想吹吹口哨——就像小时候一个人在家,打开音响瞎晃那样。刘欢老师说过,音乐最厉害的地方,就是能让人变回小孩。”

原来真正的好音乐,从来不是“唱给别人听的”,而是“唱给自己的”。刘欢的耳朵能听见这种“真诚”,袁娅维的声音能把这种真诚传出来。这大概就是“评价”最本来的样子——不是谁给谁贴标签,而是两个懂音乐的人,隔着时间,突然击了个掌。

所以刘欢当年那句“你是天生的歌者”,到底给了袁娅维什么?大概是一份“不被技巧绑架”的勇气,一份“慢慢来”的底气,还有一份“你知道我懂”的默契吧。

毕竟在流量比实力快的时代,能遇到一个听得出你“骨子里的音乐”的人,比任何奖项都珍贵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