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口中“华语乐坛天花板”,被他盛赞过的歌手,为何唯独对她最偏心?

若说华语乐坛有谁能“一锤定音”一个歌手的艺术高度,刘欢大概是绕不开的名字——这位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,唱功被公认为“教科书级别”,审美更是挑剔到近乎苛刻。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点评过无数歌手,从老一辈艺术家到新生代流量,鲜少有人能让他说出“顶级”二字。但翻看他的采访记录,却有两位歌手被他反复提起,甚至用“不可复制”“至今没人超越”来形容。这两位中,一位是早已封神的张学友,另一位,却让刘欢在访谈中几次破防:“她唱歌,是把命搭进去的。”

刘欢评价最高的歌手

刘欢的“评价标尺”:为什么她的歌能让他眼眶发红?

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,他从不轻易给人贴金。无论是歌手舞台上帮年轻歌手点评,还是做音乐节目导师,他总说:“技术是基础,但艺术是要‘带血的’——得有你的经历,你的喜怒哀乐,才能让人听完心里颤一下。”

刘欢评价最高的歌手

那被他称为“把命搭进去”的歌手,正是李谷一。

2018年,刘欢在做开讲啦嘉宾时,节目组放了李谷一老师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片段。画面里,李谷一头扎进角色里,声音里既有小姑娘的娇憨,又有寻哥的急切,唱到“纵然是山高水又深”时,刘欢突然抬手抹了把眼角:“你们知道吗?当年录制这首歌,她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3个小时,白天拍电影,晚上进录音棚,就为了把‘找哥’那种焦急劲儿唱到骨子里。现在的歌手,谁还肯这么‘折腾’?”

这不是他第一次夸李谷一。在另一档访谈中,主持人问“华语乐坛女歌手排位”,刘欢想都没想就说:“第一梯队,李谷一老师得占一席。”他解释道:“你以为她的嗓子是天生的?‘民族唱法转通俗’,她就是那个‘破冰人’。当年唱乡恋,多少人骂她‘黄色歌曲’,她顶着压力坚持,硬是把通俗唱法从‘不入流’推到了台面上。这不是技术,这是担当。”

两位“天花板”歌手:张学友的“全面”,李谷一的“破局”

除了李谷一,刘欢口中另一个“顶级”是张学友。他在一次采访中说:“学友的可怕之处,在于他‘没有短板’——高低音、快慢歌、流行、爵士,你随便给他一首歌,他能立刻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,而且永远在‘进步’。”

但他话锋一转,又补充道:“不过要说‘独一无二’,还是李谷一老师。因为她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,走了别人不敢走的路。”

他举了个例子:“李谷一老师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,很多人都会唱,但你听她的原版,里面有‘哽咽感’——那种对边疆战士的敬爱,是刻在语气里的。后来无数歌手翻唱,风格再多样,也复制不了她‘从心出发’的力量。”

这种“从心出发”的演唱,刘欢自己也在追求。比如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他特意去河南采风,跟着老乡学吼秦腔,才有了那句“嘿哟嘿哟”的爆发力。但他说:“比起我,李谷一老师更‘狠’——为了唱出难忘今宵里‘共祝愿祖国好’的温情,她反复调整了三个月呼吸节奏,就为了让每个字都像‘贴着人心说’。”

为什么是她?李谷一的“不可超越”,藏在时代里

或许有人问:张学友不也是“时代符号”?王菲不也是“独一无二”?

刘欢曾在一次音乐沙龙上回应过这个问题:“张学友是‘集大成者’,把流行音乐玩到了极致;王菲是‘颠覆者’,用她的空灵开辟了新天地。但李谷一老师,是‘铺路的人’——她站在十字路口,一手拉着民族音乐,一手拽着通俗唱法,硬是给后来的歌手踩出了一条路。”

他回忆道:“80年代初,我刚接触流行音乐,发现一个怪现象:学院派看不起‘通俗’,老百姓觉得‘民族’太老套。是李谷一老师,用乡恋告诉大家‘通俗也能高级’,用边疆的泉水证明‘民族也能流行’。她就像一座桥,让不同风格的音乐能‘坐下来好好聊天’。”

这种“铺路”的代价,是巨大的非议。“她当年因为乡恋被骂惨了,说她是‘靡靡之音’‘污染乐坛’,但她从没公开反驳过,只是一首接一首地写新歌,用作品说话。”刘欢叹了口气,“现在的歌手,哪受得了这种委屈?她不是不在乎,是她更在乎‘让更多人听到好音乐’。”

写在最后:比“评价”更珍贵的,是那份“较真”

刘欢对李谷一的偏爱,从来不是“关系好”这么简单——他们合作过我和你,私下里是彼此欣赏的“老朋友”,但刘欢的“偏心”,始终站在“音乐价值”的维度上。

他曾说:“现在的娱乐圈不缺好嗓子,缺的是‘李谷一老师式的较真’——为了一个音符改20遍,为了一句歌词跑遍采风,为了把一种音乐风格推出去,能扛住十年的骂名。”

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:刘欢评价最高的歌手是谁?或许是张学友的“全面”,或许是王菲的“灵气”,但那个让他眼眶发红、反复提起的“独一无二”,一定是李谷一——因为她的歌声里,不仅有技巧,有情感,更有一个音乐人,对艺术最虔诚的“较真”。

这种较真,或许正是当下乐坛最缺的东西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