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都说刘欢是“乐坛活化石”,那他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音乐人生?

圈子里的人提起刘欢,总爱用“传奇”两个字:唱过无数能刻进时代记忆的歌,拿遍音乐界的奖,从北京人在纽约到好汉歌,他的声音几乎成了几代人的BGM。可要是问刘欢自己,他准会摆摆手:“什么活化石,我就是一个爱唱歌的老北京,把每首歌当日子过的人。”这话听着轻巧,可细品才知,这才是最真的“刘欢式评价”——不端着,不浮夸,像街坊聊天一样,把几十年音乐路的重量藏在了平实的字眼里。

刘欢评价刘欢的话

他说自己“没天赋,就是轴”

刘欢的歌好到什么程度?有人统计过,能跟着哼唱三十年的华语经典,少说有三分之一有他的一份儿。好汉歌一开口,就是“大河向东流”的气势;千万次的问里那句“千万里,我追寻你”,能让人瞬间想起90年代电视机前的那群人。可要是夸他是“天才”,他立刻急眼:“什么天才?我就是轴,认准了一件事就死磕。”

刘欢评价刘欢的话

他在一次采访里说,年轻的时候录少年游,为了一个尾音的处理,在棚里耗了六个小时。制作人觉得“差不多就行了”,他偏不:“我心里有那个声音,差一点,歌就不对了。”后来这张专辑拿了奖,记者问他秘诀,他笑着说:“哪有什么秘诀?就是嗓子唱劈了也得改,不然对不起歌,也听不见自己心里想的那点事。”

这股“轴”劲儿,在他身上没变过。前几年他生病,医生嘱咐他少说话,少唱歌,结果呢?他在家里搭了个小录音棚,用最简单的设备给学生录示范带,说:“嗓子不能废,脑子更不能停。唱不动了,心里也得有旋律。”

刘欢评价刘欢的话

“商业不是贬义词,艺术不能被绑架”

都知道刘欢在音乐圈“挑”,影视主题曲找他,他先看剧本;商业合作找他,他先看品牌调性。有人说他“太清高”,他却不以为然:“商业不是坏词,钱也不是坏东西。但艺术的根不能丢,不能为了钱把歌唱得没心肝。”

他讲过一件事,早年有个大品牌找他唱广告歌,价码高得吓人,但他看了歌词,觉得“太油”,直接拒绝了。品牌方不解:“刘老师,这不就是首歌吗?”他说:“这歌要是让孩子听到,他们会怎么想?音乐人得对自己唱的每个字负责。”后来他自己做音乐节目,选歌标准更简单:“歌里得有‘真’——真感情,真思考,真对得起听歌的人。”

这种“较真”,让他在圈子里成了“另类”。可他说:“要是音乐人都跟着市场跑,那听众的耳朵就废了。我得留点‘真’,让他们知道,好歌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。”

“做老师不是‘授业’,是看着他们少走弯路”

除了歌手、音乐人的身份,刘欢还有一个更响的头衔——“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”。可要问他怎么当老师,他会说:“我哪是授业啊,就是个‘老交通’,看着小孩子们别在弯路上摔跟头。”

他的学生里,不少成了知名歌手,可他从不对外“夸学生”。倒是总在节目里说:“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厉害,想法多,路子野。但也容易慌,怕不红,怕没流量。我就告诉他们:急不来,先把歌唱明白,路自然会走宽。”

他上课不搞“一言堂”,总让学生围坐在一起,聊创作,聊生活,聊怎么在音乐里“找自己”。有个学生写的歌被骂“太文艺”,心情低落,刘欢没多劝,只把自己年轻时的demo拿给他听:“你看我当年,写的歌也被人说‘没人气’,但我觉得对,就留着。后来懂的人多了,歌就活了。”

结语:所谓的“传奇”,不过是“把歌唱成日子”

现在再看刘欢,会发现他身上最动人的,从不是那些头衔或奖项,而是他把自己的音乐路活成了一本“实话实说”的日记。他说自己“没天赋”,却在每个音符里倾注了全部的“轴”;他说商业“没关系”,却守着艺术的底线不肯退一步;他说自己只是“老师”,却把几十年的经验揉成了照亮后辈的光。

或许这就是刘欢最真实的“评价”——不用“活化石”的沉重去定义自己,只是笑着说:“唱歌、做人,一辈子就一件事:把每个当下过踏实了,歌自然就有了魂。”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