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组的中国新歌声学员,为何总能成为“黑马收割机”?

2016年的中国新歌声舞台上,当扎西平措用那句“我从山中来,带着草籽来”质朴开嗓时,坐在导师席上的刘欢突然身体前倾,眼睛里的光比舞台追灯还要亮。谁能想到,这个从云南酒吧走出来的彝族小伙,会在几个月后捧起全国总冠军的奖杯?而像扎西这样的“黑马”,仿佛成了刘欢组的专属标签——从第一季的低调夺冠到第二季的“神仙打架”,刘欢的战队总能杀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手。这到底是运气,还是这位音乐教头早已练就了“火眼金睛”?

刘欢组 中国新歌声

一、刘欢的“选人标准”:不是挑“完美选手”,而是找“故事载体”

选秀舞台上,太多导师执着于找“vocal技术流”或“流量偶像脸”,但刘欢的眼睛里,从来不只盯着歌手的嗓子有多亮。他曾在后台坦言:“我选的不是表演者,是能唱进人心里的讲述者。”

刘欢组 中国新歌声

第一季里,刘欢组被不少人称为“黑马集中营”。比如唱一个人旅行的张磊,长得像“邻家大哥”,却在镜头前紧张到发抖,刘欢却拍板:“他嗓子里的故事,比技巧珍贵。”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,张磊凭借南山南一鸣惊人,拿了那季的四强。到了第二季,42岁的律师斑马带着原创忘了她站上舞台,刘欢在转椅后直接拍腿转过来:“你的皱纹里全是歌词啊!”

这种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眼光,背后是刘欢三十多年的音乐积淀。他太清楚,好音乐不是炫技,而是能让人从歌声里看见生活。所以他的战队里,有酒吧驻唱歌手、有修车厂工人、有乡村教师——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偶像”,但身上那种未经打磨的真诚,一旦遇到刘欢的打磨,就会变成刺破选秀泡沫的利器。

二、“刘氏教学”:不强迫“改风格”,只帮你“找到自己”

很多人好奇,刘欢组的学员为什么总能保持独特的辨识度?其他导师组的学员常常被吐槽“导师痕迹太重”,但刘欢组的选手,总能让人记住“这是刘欢带出来的”。答案很简单:刘欢从不强迫学员改风格,他只做“镜子”,照出学员自己都没发现的光。

扎西平初赛时唱的阿爸,带着浓浓的彝族方言,导播组甚至担心会影响听感,刘欢却坚持:“别让他改!这就是他的根。”后来决赛扎西唱昨夜星辰,刘欢只给了两个建议:一是保留民族唱法里的“颤音”,二是把副歌的情绪再放沉一点,“你要唱的不是爱情,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温柔”。结果,那场表演让无数观众在弹幕里刷“扎西的歌声像月光”。

第二季学员吉克皓也是个例子。他原本抱着吉他唱民谣,刘欢听完却问:“你有没有试过,把彝语和摇滚结合一下?”后来吉克皓在组内PK时唱了不要怕,彝语的咆哮式的唱法配上摇滚编曲,刘欢在后台笑得像个孩子:“你看,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还厉害。”

这种“不替你做决定,只帮你找方向”的教学,比单纯教技巧难得多。刘欢要做的,是让每个学员明白:你的独特,不是缺点,是你最锋利的武器。

三、战队的“温度”:刘欢的“偏心”,是对“认真”的尊重

中国新歌声舞台上,刘欢组总有种奇妙的氛围:其他组可能是“竞争战场”,但刘欢组更像个“音乐家庭”。学员们紧张时,他会递上一瓶水说“别怕,你唱的每字我都懂”;有人选歌失误,他不会批评,而是蹲下来一起改旋律:“这里加个转音,试试看会不会更顺?”

第一季学员单良淘汰时,在后台哭得蹲在地上,刘欢没有立刻安慰,而是递给他一把吉他来:“弹流浪者之歌给我听听,唱你自己的故事。”半个小时后,单良哭肿了眼睛,却笑着说:“欢哥,我好像知道自己以后要唱什么了。”

这种“偏心”,其实是刘欢对音乐最认真的态度。他曾说:“我不想让比赛变成淘汰机器,我想让每个来唱歌的人,都觉得自己是被珍视的。”所以在他的战队里,没有“工具人”学员——每个人都能被看见,每个故事都能被听见。

回过头看,刘欢组的“黑马收割机”称号,从来不是偶然。这位被称为“音乐活化石”的导师,用一辈子对音乐的敬畏,告诉所有热爱唱歌的人:真正的“黑马”,从来不是技巧最完美的那个,而是最敢把自己的故事放进歌里的人。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:“别想怎么唱得好,想想怎么唱得真。”

或许,这就是刘欢组总能给观众惊喜的终极答案——他找的不是“明星”,是“有血有肉的唱歌的人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