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的夜抄袭风波:是真借鉴还是行业顽疾的又一次暴露?

话说回来,当歌手2024的舞台上,刘欢老师用他标志性的醇厚嗓音演绎新歌时,弹幕里突然刷起的一段“考古”对比视频,让整个娱乐圈都跟着愣了一下——有网友把这首歌的副歌旋律,拉来十几年前某支网络神曲做对比,两段音符像照了镜子似的,连节奏的拐弯处都分毫不差。一时间,“刘欢的夜抄袭”的话题直接冲上热搜,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:有人怒斥“连刘欢老师都这样?”,有人反问“相似就是抄吗?音乐创作哪来那么多绝对原创?”

刘欢的夜抄袭

先得把事儿捋清楚。据网友晒出的对比视频,争议焦点在这首歌的副歌部分:原版是某短视频平台曾爆火的月下小馆,旋律轻快带点江湖气,副歌那句“我在月下等你啊,等你带酒来”;而刘欢老师这首歌的副歌,被指走向、音程几乎完全复刻,只是编曲换成了更恢弘的交响乐,歌词也改成了“我在夜里寻你啊,寻那旧梦来”。细听之下,确实像把老汤换了新碗,汤底还是那碗汤。

很多人可能要问:“旋律相似就算抄袭?流行音乐里不是常有‘致敬’‘借鉴’吗?”这话不假,音乐创作本就讲究“站在巨人肩膀上”,和弦进行、节奏型本是共享资源,就像作家会用常见的叙事框架。但关键是“度”的拿捏——如果只是某个小节的偶合,或是对经典元素的化用,咱们可以叫“灵感碰撞”;可如果核心旋律、乐句结构高度雷同,甚至连情绪推进的节奏都如出一辙,这就很难用“巧合”来圆了。

刘欢的夜抄袭

国内某音乐版权平台的前审编周默(化名)跟咱们聊过:“判定抄袭,法律上要看‘接触+实质性相似’。意思是被告接触过原告的作品,且两部分内容构成受版权保护的表达。比如副歌8小节里有6小节旋律走向、音高完全一致,基本就能判定侵权了。现在很多综艺里所谓的‘采样’,其实连原作者都没打招呼,直接‘拿来主义’,这是对创作最起码的尊重都不要了。”

细抠这次事件,最让人唏嘘的不是争议本身,而是刘欢老师的身份——乐坛公认的“活字典”,教过学生无数,自己也写过弯弯的月亮从头再来这些传唱几十年的经典。按理说,这样的老艺术家,该是最懂创作不易、最该捍卫原创边界的人。可为什么还会卷进这种风波?

有人说可能是团队疏忽,编曲师“借鉴”时没跟刘欢说明;也有人猜测综艺赶进度,编曲环节“速成”埋下隐患。但更深层的问题,恐怕藏在行业生态里:现在的音乐综艺,哪一场不追求“爆款”“出圈”?为了第二天热搜,创作者可能需要在三天内写出一首“有记忆点”的歌,压力之下,有人就开始走“捷径”——从网络上扒现成旋律,改个词、换个编曲,美其名曰“二次创作”。久而久之,“借鉴”成了“抄袭”的遮羞布,原创反而成了“奢侈品”。

咱再往远了说。这几年娱乐圈抄袭风波就没断过:综艺模式抄国外、剧本撞车经典电影、甚至连短视频的“神BGM”都互相抄。打官司成本高、赔偿低,很多原创者要么懒得追究,要么赢了官司输了口碑。这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生态,让真正沉下心创作的人越来越难,逼得大家“要么抄袭,要么被抄袭”。

说回到刘欢老师。他的音乐素养咱们没必要怀疑,但这次事件也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整个行业的“创作焦虑”:当流量和数据压倒了艺术追求,当“速成爆款”成了硬指标,再资深的创作者也可能被裹挟着走偏。说句实在的,听众不傻,耳朵能分辨出真诚还是敷衍;观众的眼睛也雪亮,能看出来是心血来潮还是精心打磨。

说到底,音乐创作哪有什么绝对的“从零开始”,但对原创的敬畏之心,是底线,更是良心。希望这次风波能给整个行业提个醒:别让“抄袭”成了“创新”的拦路虎,更别让流量成了原创的“绞肉机”。毕竟,我们真正想听的,不是“听起来很像”的歌,而是像刘欢老师早年那些作品一样,能让人心头一震、能传下去的好音乐。

最后问一嘴:如果连刘欢的夜都可能“出问题”,这娱乐圈的原创之路,到底还该怎么走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