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刘欢的头发,怎么就成了娱乐圈‘最不怕老’的符号?”

提到刘欢,你最先想起的画面是什么?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,穿着西装、眼睛里闪着光的青歌赛冠军?是2008年春晚拉着萨克斯吹唱我和你的音乐家?还是中国好声音里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,一边拍手一边喊“哎,这个好”的导师?

刘欢的头发

但不管哪个画面,他的头发似乎总带着一种“不刻意却让人记住”的存在感——从年轻时的浓密黑发,到如今的“地中海”造型,这一变化像一本翻开的相册,记录着他和整个娱乐圈的30年。可奇怪的是,很少有人拿他的头发开玩笑,反而觉得“这才是刘欢该有的样子”。

“当年这头发,能‘拽’住全国观众的耳朵”

刘欢的头发

时间拉回1987年,26岁的刘欢站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舞台上,唱了一首千万次的问。那时的他,一头蓬松、带着点自然卷的黑发,穿着宽松的衬衫,站在台上像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。可当他开口高音“谁愿意常躲在假作 behind 的眼睛”,台下评委都愣了——那头发跟着歌声轻轻颤,好像连音符都能被“拽”出来。

那时候的娱乐圈,偶像们还在“追求完美发型”,刘欢却用头发写了一句话:“我对得起我的声音就够了。”后来他演北京人在纽约,在剧中饰演的音乐家王启明,头发永远乱糟糟的,却挡不住角色身上的才华和不羁。有网友说:“看刘欢早期的演出,根本注意不到他头发有没有梳整齐,只记得他唱完歌,台下掌声能掀翻屋顶。”

“头发少了,但‘人’更立起来了”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刘欢的头顶慢慢“开了天窗”。有人偷偷数过,他2000年后露出的面积,一年比一年大。可奇怪的是,没人觉得他“老了”或者“过气了”,反而觉得“这样更像刘欢了”。

2012年,他当中国好声音导师,顶着明显的“聪明绝顶”,穿着简单的T恤,坐在转椅上点评学员。有个学员问他:“刘老师,您不担心观众注意您的头发吗?”他哈哈一笑:“我站这儿是因为我会唱歌,不是因为我头发多。再说了,‘聪明绝顶’多好,说明我这脑袋瓜,能用!”

后来有媒体问他,是不是刻意“晒”出头顶,他认真回答:“我从来不管发型的事儿,拍戏、唱歌、录节目,起来就走。要是早上起来花半小时弄头发,那是对音乐、对观众的不尊重。”这话说完,连最挑剔的乐评人都点头:“刘欢的头发,是他‘真实’的注脚——不装,不端,只想把事儿做好。”

“娱乐圈最缺的不是头发,是‘刘欢式’的清醒”

如今的娱乐圈,太在意“完美”了——艺人为了上镜头发多梳几遍,修图软件能补上发型,甚至有人花几十万种头发。可刘欢偏不。他的头发越来越稀疏,却成了“实力派”的象征: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,就不在意无所谓的细枝末节。

有次采访,记者问他:“如果现在有机会让您把头发‘变回来’,您愿意吗?”他想都没想:“不愿意。这头发跟我30年,是我的‘老伙计’。它现在这样,说明我陪音乐的时间比陪镜子多,值了。”

你看,刘欢的头发哪是在“掉”啊?他是在用头顶的“空白”,写满“我更在乎什么”——不是颜值,不是流量,是歌里的情愫,是学员的成长,是音乐本身的重量。

所以,刘欢的头发为什么能“不怕老”?因为它从来不是“装饰品”,而是他人生观的“活广告”:真正的“顶流”,从不需要靠头发撑场面,靠的是手里真有料,心里有杆秤。

下次再看到刘欢的“地中海”,别笑。你该想想:在这个人人都想“留住头发”的娱乐圈,他多勇敢——敢用自己的头顶,换一辈子的“心安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