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65岁刘欢登顶珠峰视频刷屏,歌坛“定海神针”为何要在巅峰之巅“再走一步”?

朋友圈刷屏的短视频里,65岁的刘欢裹着深红色的冲锋衣,站在海拔8848.86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,冻得发红的脸上咧着大嘴笑,身后是猎猎作响的经幡和连绵的雪山。镜头拉近,能看到他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疲惫,却比舞台上任何一次演唱都更耀眼——“你们看,我真的爬上来了!”

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,这位华语乐坛的“定海神针”,向来以“稳”著称:从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到北京欢迎你里“迎接另一个晨光”的温暖;从电视剧甄嬛传里“凤凰于飞”的沉郁,到综艺中国好声音里“出来吧”的醇厚厚,他的嗓音像陈年的酒,越品越有味道,也像一棵扎根很深的大树,总能在浮躁的娱乐圈里稳稳立住。可这棵“大树”,为什么要在65岁这一年,给自己“加戏”——去爬珠峰?

不是“玩票”,是“蓄谋已久”的热爱

刘欢登珠峰视频

其实刘欢对户外的热爱,早不是秘密。翻翻他近十年的社交动态,你会发现这位“歌王”没少“折腾”:50多岁时挑战过北京马拉松,2小时58分的成绩让不少年轻人自愧不如;60岁时跟着友人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,在海拔5000米的米林县直播过星空下的星空,还开玩笑说“比在录音棚录一晚上歌还舒服”;更别提他晒过的健身房打卡照,50多岁的年纪练出的肌肉线条,比很多鲜肉都“能打”。

“刘老师心里有个‘户外梦’。”一位曾和他一起徒步的圈中好友在接受采访时说,“他总说‘音乐是本职,但生活不能只有音乐’。平时在录音棚,他最常说的是‘别急,让旋律自己生长’;到了户外,他就成了‘追风少年’,见到好风景就停不下来,去年在黄山看日出,凌晨3点就爬起来,比工作人员还积极。”

所以这次登珠峰,不是“一时兴起”的玩票,而是“蓄谋已久”的挑战。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,为了这次攀登,刘欢准备了整整一年:每天雷打不动健身2小时,从力量训练到心肺功能一个不落;饮食上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,连最爱吃的红烧肉都戒了;还特意找来前国家登山队的教练,学习高海拔自救知识,连氧气瓶怎么用、冰爪怎么踩,都练了上百遍。“老爷子说过一句狠话:‘登顶不是目的,活着下来才是本事。’”工作人员笑着叹气,“比他当年准备好汉歌还认真。”

65岁登珠峰,不是“逞强”,是“和世界和解”

有人问:“刘欢都65岁了,唱了几十年歌,不缺名不缺钱,为啥非要去冒这个险?万一出事怎么办?”

这个问题,或许藏在刘欢自己的话里。去年他做客一档访谈节目,主持人问他:“觉得自己现在最缺什么?”他沉默了三秒,笑着说:“缺‘没试过的事’。”

是啊,从1987年第一次拿到“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”通俗组冠军,到如今成为华语乐坛的“活化石”,刘欢的人生一直在“向上走”:唱歌要唱最好的,做音乐要最用心,就连参加综艺,也要挑“有文化内涵的”。可人到了一定年纪,就像爬到了半山腰,回头看,走过的路都是风景;往前看,山顶似乎触手可及,却又总觉得“还差一点”。

65岁的刘欢,或许就是想用登珠峰,和自己“和解”。“他曾经在后台说过,‘唱歌是在舞台上和别人对话,登山是和大自然对话’。”他的经纪人回忆,“有一次在山上,他坐在岩石上听风声,突然说:‘原来人的渺小和伟大,都在这里——你看山那么高,人那么小,可人偏偏能爬上来;唱歌那么难,可偏偏有人能唱到人心坎里去。’”

你看,攀登珠峰对刘欢来说,不是为了“证明自己有多强”,而是为了“和过去的自己告别”。就像他在歌里唱的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,人生没有尽头,只有不断向上的路。65岁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段“向上走”的起点——他要在巅峰之巅,听清楚自己内心的声音,然后笑着对世界说:“你看,我还能再走一步。”

他的“登顶”,比任何流量都“能打”

视频发出去那天,刘欢的评论区炸了:有人惊叹“65岁登顶珠峰,这是人类极限吗?”有人调侃“刘老师,下次能不能爬个快闪舞台?”更有人说“这才是真正的偶像,不是靠炒作,是靠活明白了”。

是啊,如今的娱乐圈太需要这样的“活明白了”。年轻偶像们忙着拼番位、炒CP,数据好得吓人,却连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全;流量明星们一天换八个热搜,私生活比作品还火,却忘了“演员要靠角色立身,歌手要靠作品说话”。而刘欢,用65岁登顶珠峰的视频告诉我们:真正的价值,不是你站得多高,而是你有没有活出自己的厚度;真正的“顶流”,不是有多少粉丝追捧,而是你能不能让普通人看到“向上的力量”。

你看,站在珠峰顶上的刘欢,没有穿华丽的演出服,没有戴闪亮的麦克风,只有一身朴素的冲锋衣,和一张被晒得黝黑的脸。可那笑容里的满足,比任何舞台上的光都耀眼——那是经历过风雨后的通透,是敢于挑战极限的勇气,是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。

或许,这就是刘欢留给娱乐圈的答案:与其在流量里内卷,不如在热爱里深耕;与其在浮躁里迷失,不如在挑战里成长。毕竟,真正的传奇,从来不是“被捧出来的”,而是“自己走出来的”。

就像他这次登珠峰,不是为了“上热搜”,而是为了让那个“一直在向上走”的自己,站在世界的最高处,说一句:“我做到了。”而这样的“登顶”,比任何流量都“能打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