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刘遇上“百合”,这位音乐教父的创意公司为何总能踩准时代的节拍?

在流量裹挟着娱乐圈狂奔的当下,“内容为王”四个字被挂在每个人的嘴边,但真正能落地的却凤毛麟角。直到去年年底,一个名为“山海音浪”的音乐节在社交平台刷屏——没有顶流站台,没有热搜买榜,却靠着“老歌新唱+非遗融合”的舞台,让两万人的场地场场爆满,连返场都加演到深夜。而在这场音乐节的幕后创意团队里,“百合创意”四个字随着口碑发酵,逐渐浮出水面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,竟是乐坛常青树刘欢。

从好汉歌到“百合创意”:音乐教父的商业“破圈”

很多人对刘欢的印象还停留在好汉歌的豪迈、弯弯的月亮的深情,或是我是歌手里沉稳睿智的导师形象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早在十年前,刘欢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百合创意——名字取自“百年好合”的谐音,却暗合了他们“让好内容开花结果”的初心。

刘欢百合创意公司

“其实不是‘跨界’,是‘回归’。”刘欢在一次采访里轻描淡写地说过,“我做音乐一辈子,最明白观众缺什么——缺的不是口水歌,是有温度、有记忆点的作品。”百合创意成立之初,并没有一头扎进热钱涌动的艺人经纪或短视频赛道,反而反其道而行之,做起了音乐行业的“内容孵化器”。

他们给过籍籍无名的民谣歌手写歌帮过作品出圈,也曾帮老牌歌手挖掘尘封多年的创作手稿。但真正让百合创意在行业内立住脚的,是刘欢提出的“三度创作”理念:“一度是写歌作曲,二度是舞台呈现,三度是观众的情感共鸣。缺一不可。”

“山海音浪”:一场不追求流量的流量密码

去年“山海音浪”音乐节的横空出世,堪称百合创意理念的完美实践。没有请当红偶像,却请来了82岁的民歌郭頠、唱摇滚的二手玫瑰主唱梁龙,甚至还有陕北说书人——这些看似“不搭”的艺人,在刘欢的创意策划下,同台飙起了黄土高坡与霓虹甜心的remix版。

“刚开始团队都反对,说这颠覆了传统音乐节的逻辑。”百合创意的总监李哲回忆,当时刘欢只说了一句话:“观众花钱来,不是为了看‘谁来了’,是为了听‘什么东西’让你记住。”

音乐节最经典的“破圈”瞬间,发生在第二天的压轴舞台:当郭頠老人用苍茫的嗓音唱起船工号子,背景屏幕却突然切入了现代电子音乐,舞台两侧的机械臂敲着编钟,传统与现代在那一刻激烈碰撞。现场两万观众从最初的错愕,到后来的集体大合唱,连资深乐评人都忍不住感叹:“这才是活着的音乐。”

后来有人问刘欢,为何敢拿这么多资源“赌”一个不迎合市场的内容。他笑了笑:“赌什么赌?我只不过是把观众当成了会思考的朋友,而不是只会刷手机的流量。”

为什么是“百合”?内容团队的“反流量”生存法则

百合创意的办公在北京某文化创意园的一栋小楼里,没有奢华的装修,茶水间里却堆满了音乐古籍和老唱片。这里似乎和“娱乐圈”的浮华格格不入,却又处处透着深耕行业的底气。

“我们做内容的,最怕的就是‘跟着跑’。”李哲说,现在的行业太浮躁了,新节目扎堆上综艺,新歌扎堆走短视频神曲路线,“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们终究会为优质内容买单。”

百合创意的团队里,一半是做了二十年音乐制作的“老炮儿”,一半是懂新媒体传播的年轻策划。双方常常为一个舞美的细节争得面红耳赤——老团队坚持“一灯一景都要有故事”,新团队则强调“必须让年轻人愿意拍短视频分享”。

“这就是刘总常说的‘和而不同’。”策划小王说,“他告诉我们,创意不是闭门造车,也不是讨好谁,是在坚守内核的前提下,和时代对话。”

写在最后:内容价值,才是娱乐圈的“百年好合”

如今,“百合创意”的名字,渐渐和“好内容”画上了等号。他们为非遗戏曲做的创新专辑拿了奖,为老牌音乐综艺节目做内容升级,甚至开始孵化属于自己的音乐IP——这些项目不都是快钱,却让团队每个人都充满干劲。

有人问刘欢,做这些事图什么。他望着办公室墙上的一行字——“让有价值的声音被听见”,轻轻说:“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传递,创意的终点是人的内心。只要这两者还在,百合就能一直‘好合’下去。”

或许,这就是娱乐圈最该有的样子:不只有流量的喧嚣,更有内容的余温;不只有追逐潮水的狂欢,更有造船远航的勇气。当刘遇上“百合”,终究是踏踏实实做内容的人,赢得了时间的青睐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