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刘欢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不是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也不是千万次的问中“问询南来北往的风”的深情,而是“他好像又胖了”的调侃。身高1.78米的他,体重常年徘徊在100公斤上下,这个数字在娱乐圈“以瘦为美”的审美体系里,似乎成了“标签”。但我们好像很少认真想过:一个把半辈子献给音乐,用嗓子撑起华语乐坛半壁江山的艺术家,他的身材,真的该是我们讨论的焦点吗?
先搞清楚:刘欢的身高体重,到底是什么水平?
公开资料显示,刘欢身高1.78米,这个身高在男性中其实处于中等偏上水平。而体重方面,不同时期有浮动:年轻时的他,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初登舞台,体型匀称,体重估计在70-80公斤左右——那时他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读书兼教唱歌,每天练声、演出,运动量充足,是妥妥的“精瘦型才子”。
真正开始“发福”,大概是90年代末到2000年后。一方面,他患上了“面神经痉挛”,这个病会导致面部肌肉不受控制,连最基本的张嘴、微笑都困难,更别说长时间练声和演出。为了治疗和稳定病情,医生建议他服用激素类药物,而激素最直接的反应就是“水肿”和“体重快速增加”。另一方面,他逐渐把重心转向幕后,参与更多综艺和音乐制作,运动量减少,加上人到中年,新陈代谢自然变慢,体重慢慢涨到了如今的90多公斤。
换句话说,他的体型变化,既是疾病和药物影响的结果,也是年龄增长的正常现象。要知道,1.78米的身高搭配90公斤的体重,BMI指数大约在28.4,属于“超重”范畴,但离“肥胖”还有距离。换在生活中,这就是个普通的微胖大叔,可因为他是“刘欢”,公众就用放大镜盯着他的体重,仿佛多长几斤肉就是“亵渎艺术”。
我们为什么总盯着他的体重?
说到底,是“刻板印象”在作祟。一提到“艺术家”,很多人脑海里自动弹出“清瘦、孤傲、不食人间烟火”的形象,仿佛只有瘦,才能配上“才华”二字。可刘欢偏不按这个剧本走——他顶着个大肚子,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椅上憨憨地笑,把“内个……”挂在嘴边,却能把我爱你中国唱得让人起鸡皮疙瘩;他在综艺里自嘲“心宽体胖”,偶尔调侃自己的身材,却从不在专业上打折扣。
这种反差戳破了某种虚伪的“审美规则”:我们似乎默认,艺术家必须“牺牲”世俗的一切(包括身材)来成全艺术,却忘了他们首先是人,会生病,会发胖,会有普通人的生理变化。当我们在争论刘欢该不该减肥时,有没有想过,他为了能继续唱歌,已经和病魔抗争了十几年?2019年,他在采访中透露,通过针灸和康复治疗,面痉挛的症状终于有所缓解,这意味着他或许能重返舞台开唱——这难道不比他瘦了多少斤重要一百倍?
比“胖不胖”更该记住的,是他嗓子里的星辰大海
真正懂刘欢的人,关注的从来不是他的体重,而是他音乐里的“硬核”。他是中国内地第一位登上“格莱美”颁奖礼的歌手,1993年凭借专辑Remembering Teresa Teng提名“最佳世界音乐专辑”;他是北京你好的主题曲作曲者,用旋律把奥运会的中国心跳传遍世界;他是无数音乐人的“启蒙老师”,在北外教书时,培养的学生如今活跃在乐坛各个角落……
他的嗓子,就像被岁月吻过的醇酒,年轻时是清亮的高音,像山涧泉水叮咚;如今是醇厚的男中音,像陈年的茅台,越品越有味道。在歌手2019的舞台上,61岁的他唱弯弯的月亮,开口那一瞬间,多少人瞬间泪目——那哪里是歌声,分明是一个音乐人用一辈子沉淀下来的对音乐的赤诚,对生活的热爱。
我们总说“追星要追星魂”,可对于刘欢这样的艺术家,“星魂”从来不在体重秤上的数字里,而在他每一次开口时,灵魂与旋律共振的瞬间。他曾在采访中说:“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只要还能唱,我就会一直唱下去。”比起纠结他的身材,我们不如去听听他唱的从头再来,想想这首歌曾给多少困境中的人力量;去听听凤凰于飞,感受他把古典诗词揉进现代音乐的巧思;去听听在路上,记住他那个“永远在路上”的音乐初心。
说到底,刘欢的体重和身高,从来不是什么“黑点”,反而是一个艺术家最真实的生命痕迹——他经历过疾病,扛过压力,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音乐,热爱生活。下次当我们在屏幕前看到他微胖的身影时,或许可以少点对身材的评判,多对他说一句:“刘欢老师,您唱得真好,我们还想听您多唱几年。”
毕竟,能留在中国音乐史上的,从来不是一个数字,而是那些能穿越时光,永远打动人心的歌声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