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除了Beyond,刘欢唱的海阔天空,藏着多少人不曾听过的热血?

1993年,Beyond在乐与怒专辑里写下海阔天空时,大概没想到这首歌会成为跨越时代的“国民金曲”。后来它出现在毕业季、演唱会、甚至是救灾现场,每一次前奏响起,总能让人跟着哼唱“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”。但你可能没听过——2022年声生不息·港乐季的舞台上,当58岁的刘欢站在聚光灯下,开口唱出“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”时,台下坐着的学生党红了眼圈,后排摇滚乐迷跟着拍掌,连一贯严肃的导演们都偷偷抹了抹眼角。

刘欢海阔天空

为什么是刘欢?他凭什么唱得让人“破防”?

提到刘欢,大多数人会想到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或是千万次的问中穿越星际的苍凉。但很少人注意,这位“华语乐坛常青树”的曲库里,藏着一半摇滚一半民谣的“反差感”。

刘欢海阔天空

海阔天空原本是一首标准的粤语摇滚,黄贯中用近乎撕裂的唱腔喊出了年轻人的迷茫与倔强。而刘欢的版本,全程没用一句粤语,却把“哀而不伤”的劲儿唱进了骨头缝里。他的声音像被岁月打磨过的砚台,没有高音的炫技,却在“谁人定我去或留”这句里,带着一种看透世故却依然“不羁”的通透——就像一个中年人回望青春,不再急着呐喊,却把故事酿成了酒。

有人问:“摇滚就该有摇滚的样,刘欢这么‘稳’,是不是破坏了原作?”但现场的掌声或许能回答:当唱到“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”时,刘欢微微闭眼,右手在胸前轻轻握拳,没有歇斯底里,却让每个“被看轻过”的人,都感受到了被理解的温暖。原来海阔天空从来不是年轻人的“专属”,它唱的是所有“不认命”的人——58岁的刘欢,比谁都更懂这种“活成了自己的光”的感觉。

刘欢海阔天空

他从不“蹭热度”,却把经典唱成了“活教材”

刘欢在娱乐圈几十年,几乎从不“炒作”:不拍综艺、不蹭流量,甚至连微博都很少更新。但每次出现,总能让人记住他的“较真”。

2021年,中国好声音直播时,他因身体突发不适,坐在轮椅上坚持导播完;2019年歌手总决赛,他唱璐璐时,特意找了民乐伴奏,说“想让年轻人听听老东西的韵味”;就连早年给北京人在纽约配千万次的问,他硬是学了三个月美式发音,就为了“让外国人听懂中国人在异乡的孤独”。

这次唱海阔天空,他提前半个月研究Beyond的纪录片,在采访里说:“我不敢说超越原版,但我得唱出‘刘欢的理解——这首歌里,有Beyond对理想的坚持,也有我们这一代人,对时代变迁的感慨。”果然,当“仍然自由自我,永远高唱我歌”响起时,编曲里突然加入了一段古筝,摇滚的激烈民谣的温柔,像两种情绪在打架,又像在和解——就像我们年轻时非要“撞南墙”,长大后却发现,“南墙”后面也能看到另一片海。

真正的经典,从来不怕“被重新定义”

这些年,总有人说“经典不能碰”,翻唱就是“毁童年”。但刘欢用海阔天空告诉我们:经典就像一棵树,不同人路过时,会看到不同的风景——Beyond种下这棵树时,是带着“刺”的愤怒;刘欢来浇水时,却让它长出了“根”的厚重。

你看,00后通过刘欢的版本,第一次知道了Beyond是谁;80后听着他的歌声,突然懂了当年爸爸反复唱“原谅我这一生”时的沉默;就连00后的孩子,也会跟着哼“也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”。原来经典的本质,从不是“一成不变的旋律”,而是“能击中不同时代人心脏的共同情感”。

刘欢曾在节目里说:“音乐就是要让人‘活得更像自己’。”他唱海阔天空,没有刻意模仿谁,没有讨好谁,只是把自己这几十年的“人生答卷”,揉进了歌声里——有年轻时敢闯的莽撞,有中年时沉淀的通透,更有老了之后,“依然热爱依然自由”的倔强。

所以,下次再听到海阔天空,或许你可以在Beyond的版本里,找到青春的热血;也可以在刘欢的歌声里,找到和这个世界“握手言和”的勇气。毕竟,真正的“海阔天空”,从来不是“飞得有多高”,而是“无论在哪个年纪,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