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除了我是歌手,刘欢在浙江电视台的这档节目,才是他音乐人生的“高光时刻”?

说起来刘欢,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画面,怕是我是歌手里抱着吉他唱从前慢的深沉模样,或是中国好声音里戴着墨镜、开口就是“这歌得这么改”的音乐导师。但要是问一句:您知道刘欢和浙江电视台的缘分,究竟有多深吗?可能不少真要愣住——除了大家熟知的好声音,早年间浙江台还有一档节目,才是刘欢从“音乐圈大神”走向“国民音乐教父”的关键一步,甚至可以说,那档节目里藏着的,是他最不像“巨星”、却最真实的音乐灵魂。

一、2004年的夏天,浙江卫视的“造星”野心与刘欢的“意外加盟”

时间拨回到2004年。那时候的浙江卫视,还在为“破圈”苦苦摸索。虽然有新闻联播打底,但在娱乐领域,既没湖南卫视的“快乐大本营”,也没东方卫视的“莱卡风尚”,总缺那么一档能让人记住的“王牌节目”。直到这一年,台里想做一个“素人选秀”,但不想走“颜值路线”,而是瞄准了“音乐”——不是那种口水歌,是真正能唱、能懂、能打动人心的音乐。

刘欢浙江电视台出名节目

团队挖空心思找导师:既要懂流行,又要懂传统;既要会教技巧,又要会看潜质。第一个想到的名字,就是刘欢。那时候的刘欢,早因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成了华语乐坛的“活化石”,却极少真人秀,连采访都少得可怜。去北京邀请的人,心里直打鼓:刘老师这么忙,会愿意来吗?

结果刘欢一口答应了。后来他在采访里说:“觉得这事儿有意思,真想让普通人有机会站在舞台上,好好唱歌。”这档节目,就是梦想中国——没错,就是后来被很多人称为“中国选秀鼻祖”的那档。2004年8月,浙江卫视黄金档,梦想中国第一期播出,刘欢坐在评委席左边,手里攥着一支笔,表情有点严肃,看选手的眼神却亮得很。

二、评委席上的“刘欢式温柔”:不煽情,只聊音乐

第一季梦想中国的赛制还没那么复杂,海选、复赛、总决赛,就这么一步步筛。刘欢作为“首席音乐评委”,做的最不像“评委”的事,就是“陪聊”。别的评委可能会说“你唱得不错,加油”,或者“这个音没准”,他却总爱问选手:“你唱这首歌的时候,心里想啥呢?”“你这个转音,是你自己琢磨的,还是跟着谁学的?”

有个叫徐洋的男孩,唱青藏高原高音破了,自己站在台上脸通红。刘欢没急着批评,反而拿起话筒问他:“你是不是刚感冒?嗓子有点哑吧?”男孩点头,眼泪就下来了。刘欢笑了:“没事,嗓子哑了,情还在。音乐这东西,技巧是骨架,情是肉,没肉就成了骨架标本,听着冷。”台下观众掌声雷动,导演组在后头偷笑:这哪是评委,活像个担心学生嗓子不好的老师。

还有次,一个农村来的大姐,穿得朴素,唱了首当地民歌,调子跑得有点远。底下观众有人小声笑。刘欢立刻打断:“笑啥?你们听过原生态的调吗?这调儿里藏着她家乡的河、村里的树,你们笑啥?”说完还自己跟着哼了两句,把民歌的韵味掰开了、揉碎了讲给观众听——那样子,哪是什么“乐坛巨星”,活像个怕别人听不懂自家好东西的热心大哥。

三、从“选手导师”到“国民音乐课”:刘欢怎么把“雅”和“俗”拧在了一起

很多人不知道,梦想中国那会儿,收视一度碾压了同期的超级女声。为啥?就因为刘欢带着节目,把“音乐普及”做进了骨头里。别的选秀喜欢搞“哭戏”“淘汰赛撕逼”,他却总在节目里“掉书袋”:讲个民歌的来源,说说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,甚至偶尔冒两句拉丁语、意大利语,解释为啥歌剧里的“咏叹调”能让人起鸡皮疙瘩。

有次唱茉莉花,选手唱得很甜,但刘欢摇摇头:“甜是甜,可少了点‘涩’。你们听,早年间唱茉莉花的阿婆,调子拐弯的地方,不是‘滑’上去的,是‘叹’上去的——那声儿里,是江南的雨、青石板路,不是奶茶店里的糖。”说完清了清嗓子,现场唱了一段原版,全懵了:原来我们从小听的茉莉花,还有这么多门道?

就这么着,观众慢慢从“看热闹”变成“听门道”。以前觉得“高音”就是喊,知道那是“头腔共鸣”;以前觉得“民谣”就是弹吉他,知道里头有“叙事性”。刘欢用最朴素的话,把原本“高高在上”的音乐理论,拉到了菜市场大妈都能听懂的层面——后来有人问他:“刘老师,您这么费心讲这些,图啥?”他挠挠头:“图个心安吧。让更多人知道,音乐不只是流行歌,是有根有魂的。”

四、为什么说这档节目,才是刘欢的“高光时刻”?

后来中国好声音火了,刘欢再去当导师,大家更熟悉他了,但总觉得多了点“距离感”——毕竟好声音是专业歌手的舞台,他坐在那儿,更像“权威”。可梦想中国不一样,那会儿他没那么多包袱,会为选手的进步鼓掌,也会为淘汰的选手红了眼眶;会跟观众开玩笑说“这个歌你们也可以学学”,也会在节目里说“我得回家陪我闺女学琴了”。

更重要的是,梦想中国那几年,刘欢真正做到了“用音乐影响更多人”。现在回头看,很多当年从梦想中国走出来的选手,虽然没像李宇春、张靓颖那样一炮而红,但很多人后来成了音乐老师、合唱团指挥,或是坚持在民谣、爵士的小众舞台上。有人说这是“糊了”,刘欢却觉得值:“他们没当顶流,但音乐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,这不就够了吗?”

去年浙江卫视台庆,有人翻出了梦想中国的旧资料片,镜头里的刘欢穿着白衬衫,坐在评委席上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脸上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弹幕里有人说:“原来刘欢老师这么早就开始‘科普音乐’了啊。”“现在选秀都没这么真诚了。”“突然想起当年我爸总跟着我一起看,说‘这刘老师说得在理’。”

是啊,比起后来那些更“宏大”的音乐舞台,或许2004年浙江卫视的梦想中国,才是刘欢最像“自己”的时刻——不是巨星,不是导师,就是个愿意为好音乐、为普通人音乐梦想,掏心掏肺的音乐人。这档节目或许不如我是歌手那么“出圈”,但藏在时光里的这些细节,才是他音乐人生里,最珍贵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