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从北京到滨州,刘欢与这座城的“双向奔赴”藏着多少故事?

傍晚六点的滨州黄河二路,华灯初上,路边的烤冷面摊飘来酱香。王大爷收起鱼竿,把渔具往电动三轮车上一挂,车载音响里突然响起那句熟悉的“大河向东流——”他跟着哼了两句,咧嘴笑了:“刘欢这歌,唱的就是咱老百姓的劲儿。”

刘欢滨州

在滨州,刘欢似乎从来不是“遥远的天王”。他不会突然出现在机场被围堵,却可能出现在某个社区合唱团的排练室,或是菜市场卖鱼的摊位前,用带着京腔的普通话搭话:“这鲤鱼新鲜啊,给闺女炖汤喝正好。”这座山东小城和这位“国民歌手”之间,没有热搜上的刻意捆绑,只有细水长流的默契——他用音乐滋养过这里几代人的青春,这里也用最朴素的方式,回应着他的艺术。

滨州人记忆里的“BGM”:从好汉歌到从头再来

刘欢滨州

“90后”滨州姑娘林薇的手机里,至今存着一首儿时录音:2000年前后,她在幼儿园六一晚会上唱让我们荡起双桨,背景音乐是爸爸用旧录音机录的刘欢版弯弯的月亮。“跑调跑得厉害,但底下家长笑得特别开心,因为那几年刘欢的歌就是咱滨州晚会的‘标配’。”林薇说,那时候滨州电视台的元旦晚会,不管是合唱还是独唱,十首歌里至少有三首要选刘欢的,“少年壮志不言愁能燃翻全场,千万次的问又能让姑娘们抹眼泪,‘歌声像泉水’这话,咱滨州人最有体会。”

这种“亲切感”不是凭空来的。1998年,电视剧水浒传火遍全国,刘欢唱的好汉歌成了滨州街头巷尾的“神曲”。当时在滨州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的李回忆,那时候柜台前的录音机循环放的不是流行歌,就是“大河向东流啊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”,“顾客来买衣服,嘴里都哼这个,我们几个小姑娘还搭伙学跳‘水浒舞’,笨手笨脚的,但快乐是实的。”

刘欢滨州

后来下岗潮来袭,刘欢的从头再来又成了滨州人的“精神按摩”。在滨州棉纺厂工作的张师傅记得,2000年前后厂里裁员,工友们聚在食堂喝酒,有人突然放起了“心若在梦就在,天地之间还有真爱”,“当时大家都哭了,但哭完觉得,刘欢都说‘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’,咱怕啥?”他感慨,“刘欢的歌里,从来没有‘高高在上’的说教,他就是用最厚的声音,告诉你‘生活再难,咱能扛’。”

那次“不张扬”的演出:滨州人把他当“老邻居”

尽管刘欢很少公开提过滨州,但这座城却总把他当“自己人”。2015年,山东卫视有一档公益节目让梦想飞,刘欢担任评委节目录制,特意申请去滨州的一所乡村小学看看。“没提前说,就带了几个工作人员,校长把他当成来调研的普通干部,还纳闷‘这人声音咋这么熟’。”当年的随行记者小刘在采访笔记里写道,“当孩子们唱我和我的祖国时,刘欢站在教室后面跟着唱,唱到‘我最亲爱的祖国,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’,眼睛都红了。后来他给学校捐了架钢琴,还给音乐老师上了一课,说‘别教孩子飙高音,先让他们感受音乐里的情’。”

这件事在滨州传了很久,但没人刻意炒作。学校的门卫大爷说:“刘欢老师走的时候,说咱滨州的黄河水甜,以后常来。咱信,他这人实在,不搞虚的。”后来网络上有人爆料“刘欢曾低调现身滨州”,滨州网友的评论也很朴实:“不奇怪,咱这儿‘接地气’,来了跟回自己家似的。”

滨州“藏”着一个“刘欢歌迷会”

在滨州,还有一个“秘密组织”——“老歌迷聚会”。没有正式章程,没有会费,每周六下午,一群50多岁的老伙计就会聚在渤海七路的老茶馆,带着录音机听刘欢的歌,聊近30年的音乐记忆。62岁的赵建国是“组织者”,他的抽屉里整齐码着20多盘刘欢的歌带,“从北京人在纽约到甄嬛传,每一盘都有滨州的故事。”

他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,刘欢连夜写了爱与希望,他们在茶馆听完,几个大老爷们儿抱在一起哭。“当时有人提议,咱们给刘欢老师写封信吧,就说‘您的心意,滨州人收到了’。”赵建国笑着说,“信写了,没寄,怕打扰人家。但我们心里知道,真正的艺术家,从来不是靠热搜堆出来的,是靠像黄河水一样,流进老百姓心里。”

如今的滨州,年轻人听的可能不是刘欢的歌,但好汉歌前奏一响,还是会不自觉地跟着哼;“00后”学吉他,老师可能会教他们弹弯弯的月亮的前奏。这座城和刘欢之间,没有轰轰烈烈的交集,却有着比流量更珍贵的联结——他用音乐给了小城人面对生活的底气,小城人用最朴素的真诚,回应着他的艺术初心。

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相遇:他站在舞台中央,光芒万丈;他藏在人群里,像老邻居一样亲切。就像黄河水不会说话,却滋养了两岸的土地,刘欢和滨州的故事,早就在岁月里,写成了最动人的诗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