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搁十年前,你跟人说“刘欢”“济公”挨着说,八成得让人翻个白眼——这俩人也能凑一块?一个是在音乐厅里吼得天花乱坠的“中国乐坛常青树”,一个是脚蹬破鞋、手持破蒲扇的“疯癫和尚”,风马牛不相及啊。可这几年,不知道从哪儿开始,网上突然冒出不少帖子,愣是把这两个人扯到一块儿聊,甚至有人说“刘欢要是演济公,绝对比游本昌老师更像”。这话说得玄乎,但真不是没由头——你细品,刘欢和济公,骨子里透的那股劲儿,还真有点像。
咱们先说说刘欢。这人多少年了?从1987年唱少年壮志不言愁火遍全国,到现在快40年,头发少了,肚子大了,歌迷换了一拨又一拨,可他在音乐圈的地位,愣是没人能撼动。为啥?因为他不“玩虚的”。早年唱弯弯的月亮,你能听出南国水乡的温柔;后来唱好汉歌,那又是大碗喝酒、大口吃肉的豪迈;再后来给甄嬛传配乐,凤凰于飞里头藏着多少宫心计的沧桑?这人从不追着热点跑,也不在乎自己是“流量”还是“顶流”,就一门心思扑在音乐上——你说这不就是个“音乐界的老顽童”吗?跟济公的“疯癫”异曲同工啊。
再说说济公。咱老百姓心里的济公,可不是佛经里那个正襟危坐的和尚。是游本昌老师演的那个:破僧衣,破鞋帽,手里拿个破蒲扇,见着肉就吃,见着酒就喝,见着不平事儿就拔刀相助。有人骂他“不像个出家人”,济公怎么说?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”——他心里头有杆秤,知道啥是真正的善,啥是真正的恶。表面上疯疯癫癫,实际上通透得很;不按常理出牌,却总能让人心里服气。
你把刘欢和济公放一块儿,这股“不按套路出牌的通透”劲儿,不就对上了?
刘欢在音乐上,就没走过“寻常路”。上世纪90年代,别人都在追港台流行风,他偏要搞“中国风”,把民歌、戏曲的元素揉进流行音乐里,千万次的问里头藏着对命运的抗争,从头再来里头又透着一股豁达。后来年纪大了,当导师在好声音里,别的导师纠结“选谁走得远”,他倒好,直接说“这人嗓子是不错,但唱得没感情,我没啥好教的”——听着是不是有点“耿直”?可回过头看,多少人觉得这才是“真性情”。
就跟济公似的,庙里的和尚觉得他“破戒”,可老百姓认他——因为他懂啊,懂人情冷暖,懂谁是真的坏,谁是真的好。刘欢在音乐上的“不迎合”,和济公在世俗里的“不妥协”,本质上是一回事儿:都活明白了,不在乎外人的眼光,只心里有自己的一套标准。
当然了,刘欢没演过济公,估计这辈子也不会去演——他那体型,往那儿一杵,哪像疯和尚,倒像庙里的弥勒佛。可这不妨碍大家把俩人放一块儿想:现在娱乐圈里,多少明星天天在镜头前端着,生怕“人设”崩了,生怕说错话得罪人,结果活成了千篇一律的“假人”。再看刘欢,大腹便便照样公开说“我就是胖,怎么了”,唱歌跑调了也敢自嘲“嗓子不行了,但情感还在”;再看济公,疯疯癫癫照样惩恶扬善,成了老百姓心里最真实的“活佛”。这两个人,像两面镜子,照出了娱乐圈的“假”,也亮出了好艺人的“真”。
所以啊,你说“刘欢和济公”,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人,现在怎么就被人凑一块儿聊了?因为大家烦了那些虚头巴脑的包装,就想看点“真”的。刘欢的“真”在音乐里,济公的“真”在故事里,说到底,都是“人味儿”足。这世上,不管是当歌手还是当和尚,能让人记住的,从来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,而是骨子里那股“不装”的劲儿——你说对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