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一首被唱了20年的“深夜BGM”,刘欢写在路上时究竟在逃离什么?

深夜11点的录音棚,总是比白天更像个“诚实”的地方。

刘欢歌曲在路上创作

混音师刚把在路上的伴奏调到最合适的音量,刘欢推门进来时,手里还攥着半瓶凉掉的矿泉水。他没说话,只是坐到麦克风前,试唱了第一句——"那一天,我不得已上路"时,原本调试设备的灯光师突然愣住了,后来他说:"刘老师唱那几个字时,我好像看见北京二环的深夜,路灯把人影子拉得老长。"

这首歌后来成了很多人手机里的"深夜BGM":加班地铁里循环、分手后的深夜单曲、毕业季拎着行李箱时突然响起的旋律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刘欢写下它时,正处在"不想见人"的状态。

刘欢歌曲在路上创作

"不是写给自己的歌,是给所有'不得不上路'的人"

1998年,刘欢刚结束为期8个月的好男好女全国巡演。那段时间他几乎是"飞着"走:早上在西安古城墙下录民歌,下午飞上海给电视剧唱主题曲,晚上还要赶场商演。有次半夜下飞机,助理在出口等他,看见他拖着行李箱,正站在空荡荡的航站楼里,对着玻璃窗里的影子笑,笑完又抹了把脸。

刘欢歌曲在路上创作

"我那时候特别怕见人,尤其是熟人。"后来他在一次采访里闲聊,"巡演结束那天,我想从北京直接躲到郊区的朋友家,结果导航走错路,误打误撞到了一个叫'桃柳溪谷'的小村庄。路特别窄,两边全是槐树,车窗摇下来,能闻到土腥味和槐花香。"

那天晚上,朋友找了把破吉他给他。他抱着琴坐在院里的石凳上,看着天上月亮特别亮,突然想起年轻时自己背着吉他跑场的日子——夏天挤在没风扇的小酒馆唱弯弯的月亮,冬天手指冻得按不住弦,观众散场后还要帮老板收拾酒瓶。

"心里堵得慌,就想把那些事儿倒出来。"他拨了下琴弦,"一开始没想写歌,就是胡乱哼,'那一天,我不得已上路',第一句就这么冒出来了。后来他说,写歌词时总想起村里的石板路——被踩得发亮的石头,看起来冰冷,摸上去却有阳光晒过的温度,"就像我们这些在路上的人,表面风风火火,心里其实都揣着几块滚烫的石头。"

没有华丽的词,却戳中了每个普通人的"软肋"

在路上的歌词朴素得像句大白话:"那一天,我不得已上路,为不安分的心,为自尊的生存,为自我的证明......"没有华丽的比喻,没有深奥的典故,就是一个人在路上最真实的自白。制作人李健后来评价:"刘欢的歌,最厉害的就是'不装'。他写'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,哪一个重要'时,声音是抖的,那种挣扎感,比任何技巧都动人。"

录音时,刘欢反复要求"别修音"。他说:"你们听,最后一句'路路未免太曲折',我气都没喘匀,声音有点哑,但就是这种感觉——人在路上,哪能总是完美的?"后来有听众说,每次听到那句"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,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",都会想起刚工作时第一次被领导骂哭的自己,或者创业失败时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煎饼的日子。

但刘欢自己却说:"我没想过要写'励志歌',就是觉得,每个人都在路上,只不过有的人开车,有的人走路,有的人坐公交。这首歌不是写给'英雄'的,是写给'没带伞的人'——那些在大雨里奔跑,却还要笑着说'没事,我淋惯了'的普通人。"

20年过去了,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"在路上"?

2018年,歌手节目组请刘欢重唱在路上。后台准备时,他的女儿刘一丝突然跑过来,抱着他的胳膊晃:"爸爸,你这歌里是不是讲你以前跑场子呀?"他笑着点头,结果唱到"还记得那是温暖的春天"时,声音突然哽咽了。

后来导演问他为什么流泪,他说:"那天我女儿16岁,她永远不会知道,她爸爸20年前是怎么'上路'的。但她知道,爸爸的歌里,有她的未来。"节目播出后,有网友留言:"我让我10岁的女儿听这首歌,她说'爸爸,这个唱歌的爷爷是不是也像我考试考砸了,不想回家?'你看,哪个'在路上'的人,不是个孩子呢?"

现在,在路上仍在短视频平台被频繁使用:外卖员在暴雨里送餐时,配这首歌的片段;考研党凌晨在自习室刷题时,用它当背景音;甚至有老人在朋友圈发跳广场舞的视频,文案写着"老骨头也还在路上"。刘欢看到这些视频会转发,配文写:"谢谢你们,让这首歌继续'走路'。"

前几天翻看旧采访,有人问刘欢:"如果现在让你重新写在路上,会写什么?"他想了想,笑着说:"不用重写,'在路上'这事儿,什么时候都一样。我们年轻时以为'上路'是为了到达某个地方,后来才明白,路本身就是目的地——你走的每一步踩过的坑,遇到的风景,都是为了让你成为现在的你,这个'你',就是最好的'终点站'。"

或许这就是在路上能唱20年的原因:它没告诉你怎么"成功",却让你觉得"在路上"这件事本身,就值得被看见、被记住。就像刘欢当年在桃柳溪谷的那个夜晚,没有月亮,但有槐花香,有破吉他的声音,有一颗"不得不上路"的心——那颗心,和我们每个人的,都一模一样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