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谁能想到,在平遥古城的青砖灰瓦间,藏着个让全网喊“宝藏”的姑娘?

那天下午我在平遥的镖局旧址晃悠,听见二楼传来段带着山西梆子味的人说山西好风光,调子高得像要戳破天,可底下喝彩声比鼓点还密。扒着窗缝一看,穿月白布衫的姑娘正甩着水袖,额角渗着汗却笑得眼睛弯弯——后来才知道,她叫刘欢欢,是个要把平遥唱给全世界听的“倔姑娘”。

她不是科班“明星”,却比流量更懂家乡的魂

“刘欢欢?这人没见过啊,是不是最近新出的网红?”

刘欢欢山西平遥

要是你在短视频平台搜这几个字,跳出来的多是古装扮相:绛红的晋剧戏服沾着古城的尘,站在城门楼上唱打金枝,声音洪亮得能把古城墙的砖缝都震“嗡嗡”响。可要真以为她是“半路出家”,就大错特错了。

欢欢打小就长在平遥老街,奶奶是票号老掌柜家的女儿,会唱几十段晋剧小调。她蹲在奶奶膝头听戏,学会的第一句不是儿歌,是“清早喜鹊喳喳叫,哥哥今日赶集早”——后来才知道,这调子是奶奶年轻时候跟着晋商的马车,从西口外带回来的。

“你看这‘又见平遥’的演出,”她给我指街角的又见平遥剧场,“我爸年轻时就是剧场的道具师,天天在布景间给我扎纸马,说‘欢欢,咱平遥的故事,比戏文还热闹’。”可等她自己真想学戏,却闹了个大笑话——12岁那年,偷偷去晋剧团培训班,老师让她压腿,她硬邦邦站了10分钟,哭着跑回家说“疼得像腿要断了”。

“那时候觉得,晋剧是‘老古董’,哪有城里唱流行歌带劲。”欢欢笑起来眼角有浅浅的纹,像古城墙上爬着的藤蔓。她真跑到省城学了流行音乐,回来却发现:“每次在KTV唱青花瓷,底下鼓掌的热乎劲儿,还不如奶奶哼一句‘清虚观里拜神仙’。”

从“被嘲笑”到“被围堵”,她把“土味”唱成了顶流

“哎哟,这不是那个‘平遥土嗓子’吗?还敢上电视?”

2021年,欢欢揣着奶奶教的老调子去参加民歌中国,导师问:“你为什么选这个调子?”她没说大道理,只讲了奶奶的故事:“这调子里,有我奶奶惦记了一辈子的西口外,有平遥商人走南闯北的念想。”没想到,节目播出后,社交平台上炸了锅——有人骂“土得掉渣”,可更多人扒着屏幕问:“这姑娘是谁?太好听了!”

那天之后,欢欢的生活“翻了天”。走在平遥街上,总有游客拉着她合影:“刚看你视频了!再唱一段呗!”她开的“欢欢晋剧小茶馆”,从原先一天三五桌客人,变成排队两小时;就连隔壁县要办庙会,主办方开着车来找:“欢欢,你得来,不来台下观众要退票!”

可也有人泼冷水:“唱这些老调子,能当饭吃吗?你看现在哪个明星还沾这个?”欢欢当时正蹲在茶馆后院洗茶具,抬头看了眼墙外的古城墙:“你看这墙,几百年了,风刮过雨打过,为什么还立得直?因为它根子深。咱平遥的文化,不也这样?”

她开始琢磨着“老调新唱”:把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旋律加进电子节奏,在直播时和网友合唱“左权开花调”,甚至带着娃娃们改编孤勇者,词儿改成了“晋剧少年穿戏衣,唱念做打不放弃”。现在她的粉丝里,八成是00后,留言是:“欢欢姐,原来晋剧这么酷!”

网友说她是“平遥的活名片”,她说“我只是个传声筒”

上个月,欢欢在茶馆办了场“非遗小课堂”,请来72岁的晋剧老艺人吴奶奶教孩子唱戏。吴奶奶手抖着给娃娃们勾脸谱,笑着抹眼泪:“欢欢这丫头,把老祖宗的手艺‘救’活了。”

那天我看到个留言,特别戳人:“去平遥玩了三天,忘了城墙多高,忘了票号多大,就记得欢欢茶馆的戏——感觉古城会说话了。”欢欢看到后,发了条朋友圈:“我不是什么‘活名片’,我就是个背着收音机的传声筒,把平遥心里的话,唱给你们听。”

现在的她,还是每天在古城里转:早上在城墙根下吊嗓子,下午给游客讲票号里的戏文故事,晚上在茶馆唱到嗓子冒烟。有人问她“以后会不会离开平遥,去大城市发展”,她指着古城角檐下挂的风铃:“你听,这风铃响得多好听——它要是搬到北京上海,还能有这味儿吗?”

临走时,欢欢塞给我一小包她自己晒的菊花茶:“这是平遥田野里的,跟咱们的调子一样,带着土味儿,才够劲儿。”我望着她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——穿件蓝布衫,背着个褪色的戏包,可那背影里,却藏着比流量明星更耀眼的光。

或许这就是真正的“顶流”:不靠包装不靠炒,只凭对家乡的一腔热爱,就能让千年古城,在今天的新时代里,唱出最动人的歌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