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从山西浑源走出的“歌坛常青树”:刘欢的音乐魂,是被这片黄土地喂大的吗?

提起刘欢,人们总先想到弯弯的月亮里的温柔,好汉歌里的豪迈,千万次的问里的深情。这位在华语乐坛屹立四十年的“常青树”,歌声里总有种特别的味道——像陈年的酒,越品越有劲;又像黄土坡的风,刮过心窝都带着暖。可你知道这位让无数人沉醉的歌者,根扎在哪儿吗?不是聚光灯下的舞台,而是山西大同那个叫“浑源县”的小城。

刘欢浑源县的个人资料

浑源:北方的“小江南”,养出了刘欢的“厚”

浑源县在山西最北端,靠恒山、悬空寺,自古就是“塞外名城”。别看它现在听起来“小”,在明清时可是晋北的商贸重镇,南来北往的商人把这里的方言、风俗、曲调都揉进了骨子里。刘欢1953年出生在这儿,父亲是当地人,母亲是天津人,这种“南北混血”的家庭背景,让他在浑源的童年里,既沾了北方的粗犷,又沾了南方的细腻。

刘欢浑源县的个人资料

浑源的四季分明:春天沙棘花漫山遍野,夏天汾河源的水凉得沁人心脾,秋天谷子地翻着金浪,冬天窑洞外的雪能埋住膝盖。刘欢后来接受采访总说:“我小时候不爱唱歌,就爱在山坡上疯跑,听着风从恒山那边刮过来,比听戏还带劲。”你听他后来的歌,无论是千万次的问里层层递进的旋律,还是从头再来里直抵人心的力量,不就像那恒山的风?既有西北的硬朗,又有穿透人心的温柔。

从浑源的“戏台子”到全国的“麦克风”:他的嗓子是天生的吗?

刘欢浑源县的个人资料

浑源人爱唱戏,不是大戏台的晋剧,就是街头巷尾的“二人台”。刘欢的父亲是个戏迷,常抱着他在院子里听收音机里的晋剧,“那个老生一开腔,我就能跟着哼调调。”刘欢笑说。但真正让他爱上唱歌的,是小学的音乐老师。一次课堂上,老师教让我们荡起双桨,他举手说“老师,这个调子我能改得更欢快些”,结果一开口,全班都愣了——那声音像个小铜锣,又亮又厚。

后来刘欢去北京上学,每每有人问“你哪儿的人”,他总先说“山西浑源”,然后补充“就是有悬空寺的那个地方”。他成名后,浑源县的文化局还留着他的旧照片:穿着蓝布褂子,站在浑源老县城的城墙根,手里捧着本书,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,和现在舞台上西装革履的样子判若两人,但那股子“浑源人特有的实在”一点没变。

为什么他的歌“越老越有味”?因为浑源给了他“根”

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,刘欢年轻时也是个“潮流青年”:爱穿喇叭裤,爱听邓丽君,甚至写过不少“流行曲风”的歌。但他从没丢过浑源给他的“底色”——唱歌时总带着点“土味”,不是跑调的土,而是“真”的土。唱好汉歌时,他会故意在尾音上带点晋北方言的“拐弯”,让那歌一听就像从梁山泊刮过来的风;唱丁香花时,又把浑源人说话的“咬字”藏在旋律里,听起来格外亲切。

有次采访,记者问他“您觉得自己的歌和现在年轻人的歌有啥不一样”,他摸着脑袋笑了:“可能我这老胳膊老腿,还揣着浑源那片黄土呢。”是啊,现在多少歌手靠包装、靠流量,可刘欢的歌,就像浑源的杂粮面——看着不起眼,吃了才知道,劲儿全在心里头。

从山西浑源的小巷到央视春晚的舞台,从青涩学生到歌坛“常青树”,刘欢用四十年的歌声告诉我们:最好的艺术,永远扎在生活的根上。下次再听他的歌,不妨闭上眼,想想浑源的那片黄土坡——那风、那戏、那窑洞外的雪,早就融进了他的嗓子,成了华语乐坛最“有地气”的声音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