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当“梦就在”成了刘欢的口头禅,我们为什么还在为“追梦”二字焦虑?

后台总有年轻读者问我:“刘欢老师唱了半辈子‘梦就在’,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,反而越来越不敢提‘梦想’了?”

这话问得扎心。翻看刘欢的履历,从北京胡同里弹钢琴的少年,到唱红少年壮志不言愁的“国民歌手”,从好汉歌里“大河向东流”的豪迈,到甄嬛传里凤凰于飞的婉转——他好像从来没把“梦”当成挂在嘴边的口号,而是把日子过成了“梦就在”的模样。

一、你听过的那些“神曲”,藏着他对“梦”最实在的注解

刘欢梦就在

很多人对刘欢的初印象,是1987年少年壮志不言愁里那句“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”。那时他才25岁,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刚留校任教,为了给电视剧便衣警察写主题曲,琢磨了半个月:“不能光喊口号,得让年轻人听着心里有劲。”

录歌时他特意加了段口琴solo,旋律里满是青春的棱角。后来这首歌红遍大江南北,连工地上的工人都跟着哼,他却说:“这哪是我的歌?是那时候每个年轻人心里的梦,我只是借了个嗓子。”

真正让“梦就在”三个字落地生根的,是1997年的好汉歌。导演钱雁秋找他唱水浒传主题曲,他没推辞,反而一头扎进书里:“武松、林冲、鲁智深,这些好汉的梦是什么?是‘路见不平一声吼’,是不向命运低头。”

为找“市井里的豪气”,他专门跑去河南乡下,听老艺人唱梆子腔,喝着粗茶琢磨“大河向东流”的旋律。录第一遍时他故意把嗓子“劈开”,唱出沧桑里的倔强。后来这首歌火到全民KTV都点,他却笑着说:“梦不是光鲜的外壳,是粗布衣裳里的那股热乎气——你敢不敢为心里的那口气,跟现实掰一掰手腕?”

这些年,有人问他“巅峰时怎么没趁热打铁捞金”,他总摆摆手:“年轻时我也焦虑过,怕被时代落下。但后来发现,梦要像酿酒,得有耐心发酵。”50岁患“股骨头坏死”,他做完手术就趴在钢琴上写歌,说“躺着也能写,梦没躺下”;60岁开演唱会,唱从头再来时喘得厉害,却坚持站到最后:“站不稳也得站,这是我和梦的约定。”

二、为什么我们越长大,越怕提“梦”?

有次采访,刘欢说:“现在年轻人说‘我的梦想是买房’,我觉得这没错。但要是把‘买房’当成梦的终点,那就可惜了。”

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软肋。我们这一代人,好像从懂事起就被推着“跑”:小学要考重点中学,中学要拼985大学,毕业要进大厂、考公,最好30岁前把房车婚事都安排妥当。梦想?那是什么?是“不切实际”的代名词,是“浪费时间”的同义词。

你看刘欢的成长路径,就明白“梦就在”不是鸡汤。他年轻时也“折腾”:在餐厅弹过钢琴,给歌手写过歌,甚至想过组乐队闯荡。但无论做什么,他都没丢过“把音乐做好”的内核——不是追求流量和爆红,而是“今天比昨天多懂一点音乐”。

他常说:“梦就像你种的一棵树,你得每天浇水施肥,不能光想着它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,就忘了铲除身边的杂草。”现在的环境,比他年轻时更“浮躁”,短视频催着“一夜成名”,流量捧着“速食明星”,可他依旧守着录音棚,一张专辑录三年:“音乐这东西,假不了。心里没梦,唱出来的歌就是空的。”

三、刘欢的“梦就在”,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?

去年刘欢在某综艺上说了一段话,记到现在:“你们总问我‘梦还在吗’,我想说,梦从来没走,是你被路上的石子绊住,忘了自己要去哪儿。”

这话让人脸红。我们常常把“追梦”想得太宏大,仿佛一定要“干一番大事业”才算有梦。可刘欢的“梦”,从来都是具体的:是把好汉歌唱得让观众跟着拍手,是写出能让人记住的旋律,是把学生教好,是即使生病也不放弃音乐。

他对现在的年轻人说:“别把‘梦’当成压力,它就是你心里‘想做成的那件事’。你想把饭做好,想把代码写顺,想把孩子带好——这些如果让你觉得‘今天过得值’,那就是你的‘梦就在’。”

是啊,刘欢的“梦就在”,从不是一句豪言壮语。是他在录音棚里为了一个音符改十几遍的较真,是他病床上写歌时的不认输,是他站在台上说“我还想唱下去”的坦然。梦不在远方,就在你此刻手头的事里,在你咬牙坚持的每一秒里。

写在最后

前几天重温刘欢的演唱会,听到他唱从头再来,台下有70岁的老人跟着唱,也有20岁的年轻人抹眼泪。忽然明白,“梦就在”三个字为什么能传唱这么多年——因为它说的是每个普通人的心事:我们都曾有过梦,都在怕梦碎,可只要我们还敢“想”,还敢“做”,梦就还在。

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:我们为什么还在为“追梦”焦虑?或许是我们把“梦”想得太遥远,忘了刘欢那句最实在的话:梦就在你心里,只要你愿意每天为它走一小步,它就永远在你脚下。

这大概就是刘欢留给我们最好的答案——不是告诉你“梦想一定能实现”,而是让你相信:“敢追梦的人,从来不怕路远。”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