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“刘欢提版权维权15年,为何成了娱乐圈‘最刺耳’的真心话?”

要说娱乐圈里真正敢把“版权”俩字刻在脑门上,还掰开揉碎了讲15年的人,刘欢算一个。去年年底,他在某音乐节后台接受采访,聊到“音乐人如何靠作品吃饭”时,突然叹了口气:“我当年为好汉歌跟人打了三年官司,最后拿到手的钱还不够律师费。现在年轻音乐人跟我抱怨侵权?我跟他们说,‘你们还没到真正需要靠版权活着的时候’。”这话一出,网上吵翻了天——有人夸他“敢说真话”,有人戳他“过气歌王蹭热度”,但更多人开始问:都2024年了,为什么维权成功的音乐人,还是少数?为什么刘欢的“真心话”,听起来那么“刺耳”?

刘欢案

从好汉歌到弯弯的月亮,被“偷”走的15年

提到刘欢的“维权史”,绕不开那首封神之作——好汉歌。1998年,水浒传开播,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,连街边卖煎饼的大妈都能哼两句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当时刘欢不仅没拿到一分钱版税,甚至还因为“作曲署名权”跟打了三年官司。他在采访里提过:“词作者是易茗,作曲是我,但当时发行方非要署上别人的名字,说‘这样能多卖钱’。我跟他们讲道理,他们跟我讲‘行业惯例’,最后闹到法庭,赢了官司,钱也折腾得差不多了。”

刘欢案

这事要是放到现在,估计早就上热搜、上法庭索赔了。但在上世纪90年代,国内音乐行业还在“野蛮生长”,版权保护就是个“伪命题”。刘欢说:“那时候大家觉得‘歌火了就行,谁在乎是谁写的’?我身边有朋友写了特别好的歌,结果被别的歌手‘顺手牵羊’,还不署名,找上门来,对方一句‘你证明一下这歌是你写的啊’,就能把你噎回去。”

后来他唱了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,这些歌成了各大商演的“标配”,但他每次演出都得跟主办方确认:“版权费结了吗?”很多时候,对方都是一脸不耐烦:“刘老师,您还差这点钱?唱首歌的事儿,别较真了。”刘欢当时就火了:“我唱歌不是做慈善,我的劳动,凭什么不值钱?”

为什么刘欢的真心话,总有人不爱听?

这次采访的视频传开,网上有人骂他“端起碗吃饭,放下碗骂街”,说“现在短视频那么多翻唱,都是音乐人普及大众,你现在来较真,不是砸人饭碗吗?”还有人说“你都那么有钱了,还跟普通人争版权丢不丢人?”这些评论听着扎心,其实藏着一个更现实的问题:大众对“版权”的认知,还停留在“抄作业”的层面,没意识到这是音乐人的“生存线”。

刘欢在采访里举了个例子:“我有个年轻学生,写了首歌特别好,被短视频平台拿来当BGM,一个月播放量过亿,他找平台要钱,平台说‘你先证明这播放量是你带来的’。他一个刚毕业的孩子,哪有精力跟平台耗?最后只能把歌免费给人用,靠线下商演挣钱。”他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当年难多了,我们至少还有舞台,他们连‘原创’两个字都不敢提。”

更讽刺的是,有些维权成功的案例,反而成了“反教材”。比如某歌手花了三年打版权官司,赢了,但花的律师费比拿到手的版税高10倍;某音乐人状告侵权公司,赢了,但对方公司早就注销了,换个壳子又继续“盗用”。刘欢说:“法律在进步,但执行层面还有很多漏洞。很多人不是不懂维权,是‘维权成本太高’。就像我当年,如果早知道打官司要赔这么多钱,可能也犹豫了。”

版权保护的“破局点”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

但刘欢没放弃。这些年来,他不仅自己坚持维权,还在各种公开场合呼吁“重视版权”。他当音乐学院教授时,第一堂课就教学生:“写歌要登记,演出要签合同,有人侵权,千万别忍。”他还在某次音乐节上,直接把版税合同摊在镜头前:“大家看,这就是我的合同,每一笔钱都要写清楚,少了都不行。”

他也不是没被“骂过”。有人说他“较真到不近人情”,他说:“我当年要是‘不较真’,现在可能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。但我不能让我的学生、我认识的年轻音乐人,再走我的老路。较真的不是‘人’,是这个行业的规则。”

其实这几年,国内的版权保护确实在进步——短视频平台开始给音乐人分账,综艺节目用歌要买版权,连中小学课本里收录歌词,都得找原作者授权。但这些进步,远远不够。刘欢说:“我希望能有更多音乐人站出来维权,哪怕只是发个声明,也是在推动改变。平台和制作方也要明白,‘尊重版权’不是‘额外成本’,是对行业最基本的尊重。”

采访刘欢笑着说:“有人说我‘爱管闲事’,我就是觉得,音乐这事儿,得有人较真。就像当年我唱好汉歌时想的,要是哪天大家听到这首歌,能记得是‘刘欢和叶蓓唱的’,我就值了。”这话听着朴实,却道破了所有音乐人的心声——他们要的不是“赔偿金”,而是对自己劳动的“尊重”。

写在最后:真心话,从来都不“刺耳”

刘欢这次的“维权旧事”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讨论,不是因为他是“刘欢”,而是因为他说出了无数音乐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。在这个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,“原创”和“版权”常常被当成“奢侈品”,真正为它较真的人,反而成了“少数派”。

但或许,正是因为有刘欢这样的人,在一次次“较真”中,慢慢撕开行业的口子,让更多人看到:音乐不是“免费的午餐”,版权不是“繁琐的条款”,它是每一个创作者的“命根子”。

下次再听到某首歌被侵权、某音乐人维权的新闻时,别急着划走。或许,我们的一次转发、一句“支持原创”,就是在给那些“较真的人”多一分底气。毕竟,只有当“版权”被真正重视,我们才能听到更多好歌——那些用真心写的歌,值得被真心对待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