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

刘欢模仿蒋大为视频引热议:当“灵魂歌者”遇上“民族唱腔泰斗”,谁更胜一筹?

最近刷到不少网友在传一段刘欢模仿蒋大为的视频,评论区直接吵翻了天——有人说“刘欢这模仿太绝了,连蒋老师抬眉毛的小动作都拿捏了”,也有人摇头:“欢哥嗓子那么厚,硬模仿高亢的蒋派唱腔,反差点把自家的韵味丢了。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两位不同时代的“歌坛顶流”,怎么突然凑到一块儿玩模仿了?

刘欢模仿蒋大为视频

从“歌坛大哥大”到“民族声乐泰斗”:风格本就南辕北辙

要说刘欢和蒋大为,在华语乐坛那都是“活招牌”,但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。

刘欢模仿蒋大为视频

蒋大为大家都知道,老一辈民族声乐的代表人物,唱牡丹之歌时那股明亮清越的劲儿,唱敢问路在何方时高亢嘹亮的穿透力,是多少人的童年记忆。他的唱腔讲究“字正腔圆”,带着浓浓的北方戏曲味儿,表演时总爱昂着头,眼神里透着一股“咱民族声乐就是牛”的自信,一看就是舞台上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刘欢呢?更像是“学院派”里的“全能选手”。他的嗓子醇厚得像陈年老酒,低音沉得能坠人,高音又带着股“生来就能驾驭大场面”的底气。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是硬汉的豪情,唱好汉歌时是江湖的洒脱,即便是唱弯弯的月亮那种柔情曲调,也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内敛。有人笑说:“刘欢的歌,得闭着眼睛听——光听声音,就知道这是个有故事的人。”

一个是扎根传统、自带“国风标签”的泰斗,一个是横跨流行、摇滚、音乐的“跨界大神”,按理说八竿子打不着,怎么突然冒出个“模仿视频”?

模仿现场:刘欢是“神还原”还是“用力过猛”?

视频具体怎么拍的,我没找到完整版,但从网友截的片段和描述来看,场景好像是某个音乐沙龙或者后台聚会,气氛挺轻松。刘欢拿着话筒,对着屏幕里的蒋大为演唱会片段,开嗓就唱——唱的是牡丹之歌里那句“啊牡丹,百花丛中最鲜艳”。

模仿这事儿,最难的不是“像声音”,而是“像神”。蒋大为唱歌有个标志性动作:唱到高音区时,下巴微抬,右手习惯性地向斜上方一挥,眼睛亮得像有星星。据看完整视频的网友说,刘欢这动作居然也“学”了——虽然他的个子比蒋大为高不少,挥胳膊时显得有点“刻意”,但那股“我唱的是牡丹的傲气”的劲儿,还真有点蒋老师的影子。

不过声音上就有点“反差萌”了。蒋大为唱“最鲜艳”时,声音像把小唢呐,尖而不破,透着股脆生生的劲儿;刘欢一开口,那醇厚的低音本色就藏不住了,“最鲜艳”三个字被他唱得像醇厚的红酒,少了点清亮,却多了份“牡丹从百花中慢慢抬起头”的厚重感。有乐评人看后评价:“刘欢不是‘模仿’,是用自己的‘酒坛子’,装蒋老师的‘茶’,各有各的味儿。”

但也有老歌迷不买账:“蒋大为的唱腔是几十年磨出来的‘国风’,刘欢再怎么学,也是‘学其形未得其神’。你看蒋老师唱牡丹之歌时,那种对牡丹的赞美,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,刘欢嘛……到底是玩票,少了点虔诚。”

为什么是蒋大为?刘欢的“致敬”还是“自嘲”?

模仿视频火了之后,不少人在猜:刘欢堂堂“歌坛大哥大”,为啥突然模仿起蒋大为?

有人说,这是“前辈致敬”。蒋大为比刘欢大十多岁,从上世纪80年代就是家喻户晓的歌唱家,而刘欢早在90年代就靠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火了。但蒋大为的民间唱腔,其实对后来的学院派歌手影响深远——很多声乐老师上课,都会拿蒋大为的“字正腔圆”当教材。刘欢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,说不定还真是在“致敬经典”。

也有人觉得,这是刘欢的“自嘲”。近年来刘欢身体发福,网友总调侃“欢哥是‘幸福肥’”,他自己也在采访中开玩笑:“现在唱高音得靠运气。” 这次模仿蒋大为,可能就是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告诉大家:“看,我这个‘胖子’也能尝试高音,只是嘛……效果嘛,你们品,你们细品。”

更有意思的是,蒋大为本人似乎也知道这事儿。有媒体问他对“刘欢模仿自己”怎么看,蒋大为笑了笑,说:“刘欢这孩子,嗓子条件比我好,学问也比我大。模仿这事儿嘛,就是玩儿,只要大家开心,就算学得不像,也没关系——毕竟,我这把年纪了,还能让年轻人惦记着,挺好。”

网友吵翻了:艺术需要“像”,还是“不一样”?

视频底下,吵得最凶的是“模仿该不该像”的问题。

一方认为:“模仿就得有模仿的样子,刘欢要是唱得一点蒋大为的味儿都没有,那还叫模仿?直接唱自己的歌不就行了?” 有人说:“你看李谷一老师模仿年轻歌手时的表情管理,那是真的‘贴’,刘欢得好好学学。”

另一方却说:“艺术模仿最重要的是‘神似’,不是‘形似’。刘欢用自己的理解唱蒋大为的歌,反而能让我们看到经典的不同可能性。” 有人举例:“就像郭德纲模仿马季,模仿得再像,也成不了‘马三立’,但他说相声的‘包袱’,就是马季老师没有的市井气。”

其实啊,模仿这事儿,从来都不是为了“谁比谁更好”。老一辈艺术家用几十年磨出了自己的风格,年轻一辈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经典,就像炒菜一样——同样的食材,不同人炒,出来的味道也不同,但只要好吃(或者说,只要能让人感受到真诚),就没必要分个“高下”。

你看,刘欢模仿蒋大为的视频,吵来吵去,最后吵的其实是“我们到底想从艺术里看到什么”。是原汁原味的“经典重现”,还是带有个人烙印的“重新演绎”?或许,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:当“歌坛大哥大”愿意放下身段,模仿“民族唱腔泰斗”,当网友们因为一段视频吵得热火朝天,恰恰说明——我们还在乎艺术,还在为这些“老歌”动容,这就够了。

毕竟,能让不同年代的人,因为一段音乐、一个模仿,吵着吵着就笑了,这本身就是艺术最动人的力量,不是吗?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